建筑长寿节约社会资源 城市规划需增严肃性
“提高建筑的使用寿命是最大的资源节约。”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拆了建、建了拆,一个建筑一百年拆三次,这是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
那么,中国的建筑为什么这么短命?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业界专家、学者分析认为,城市化进程过快、规划更改频繁、设计有缺陷以及质量不达标,都是造成中国短命建筑的主要原因。
短命建筑是巨大浪费
“中国建筑短命有客观上的历史原因。”顾云昌说,过去,中国在住房问题上欠账较多,一开始政府考虑先把房子盖起来,让大家住进去,因此在设计标准、规划标准上要求不高。现在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盖的房子已经很难符合当前的居住需要。一方面,当时的建筑质量相对较差,房屋主体结构要求较低,建筑材料不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另一方面,房屋在功能设计上也有所欠缺。所以,很多旧房子都面临被拆迁的命运。
与此同时,中国城市化进程很快,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城市中心地段的地价越来越高。从经济角度来看,不管是政府还是开发商,买地扩张的成本过高,反而不如旧城改造拆了重建划算。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地产商告诉本报记者,拆旧城建新城是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倚重的城市建设方式。这样做,既可以改变旧的城市面貌,又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政府土地财政收入。
顾云昌说,客观地讲,近二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城市变化非常大,城市扩张,道路变宽,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处在大变动时期的中国建筑,本身寿命就不会太长。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介绍,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新建面积达20亿平方米,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25—30年。
也正是在这个重复建设的过程中,我国创造了两项世界第一——在消耗了全球最多的水泥和钢材的同时,我们也生产出全球最多的建筑垃圾——每年高达4亿吨,建筑垃圾数量已占到垃圾总量的30%—40%。短寿命与资源高消耗并存,已成为我国建筑产业的一大通病。
必须增强规划严肃性
除了上述客观原因外,中国建筑短命还有一个最大的主观因素,就是规划更改频繁。
“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橡皮擦擦,最后能不能实施,全靠领导一句话。”
“中国的城市规划总是跟着开发走,一届领导一个想法。” 上海复旦 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尹伯成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下的规划法律严肃性不够,规划仍然是领导说了算,且随意性很大,这与现行的体制有很大关系,短期内很难得到改观。
而且,“中国的城市规划长远考虑不足。”顾云昌说,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时,南方某市搞旧城改造,力度很大,速度要求快,将马路拓宽之后,当地政府决定先在马路两边盖上两三层高的小楼,这样整个城市面貌就会变得统一好看。但现在看,这样两三层高的房子显然密度太低,土地利用率不高,最后还得拆了重建。“这说明,我们的城市规划没有远见性。”
“必须提高规划的权威性,规划修改、变更都应该通过立法来解决。”尹伯成认为,城市规划应该独立于政府行政命令之外,修改规划必须通过人大审议、监督。同时,还应该建立问责制度。
顾云昌表示,过去,因为经济发展需要,中国产生很多短命建筑,当前已经到了提倡“百年建筑”的时候。
在顾云昌看来,打造“百年建筑”,首先要有建筑经久耐用的理念,要用低碳技术、建绿色建筑、盖百年住宅。其次,要在延长建筑寿命的同时,综合考虑规划、设计、使用和维护的节能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