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顺着长廊向西走到头,就是石丈亭那里。石丈亭北侧粉墙下有一畦竹子,墙内院子的院门就在竹子侧畔。
这是一座广亮大门,门扇在中柱。这座广亮大门和传统的大门有一些不同,你看它的门框,下槛外没有门枕,当然也没有门墩;上槛外没有门簪。说明这门扇不是传统的门轴安装,而且它是四扇门板。这座院子重修后还没开放,看不见门扇的内面,估计它应该是镜面板门,后面的穿带露在外。
门楼相当高级,比市面上常见的普通广亮大门高级得多。彩绘梁枋都露在外,斗拱抬梁灰瓦卷棚歇山顶,普通官宦人家的广亮大门通常是硬山顶,梁枋即使露在外,也只能看见门外半间。从正面看,这座门楼大小两层横枋之间不是普通的彩绘垫板,而是彩绘镂空木刻套环华板,非常华丽。你再看它前檐柱上端承托小额枋的雀替,贴金木刻浮雕彩绘缠枝莲,有尖锐的前端头。我在本游记连载之六看排云门时,说过这叫鹰嘴雀替,很高级的制式构件,清代特有。门柱、椽檩和斗拱都重新油漆了,但是梁枋上的苏式彩绘还保留了原样,彩绘都脱落了,露出了原来的地杖。
这里在清漪园时叫做蕴古室,字面之意是蕴含古代文化。老乾初时为何题此院蕴古室已不可考,后其游至此处曾做有小诗题曰:朴屋三间蕴古真,偶观题额想前人。虽然大宝箴成诵,可得无惭彼所陈。他从蕴古二字想起了唐太宗李世民初登基时,中书省张蕴古奏有一本《大宝箴》,属于劝诫皇上之文。李世民阅后很以为然,命张蕴古为大理寺丞。老乾曾抄写《大宝箴》劝勉自己以古人为鉴,上面小诗中说自认是张蕴古所说的好皇上。
当时的蕴古室应该是一所庭院,正房虽只有三间,但应该还有一些配套厅房。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劫后,庭院废墟上重建成现在的院落,初称承荫轩,后改称西四所。就是说院里有四所小院,可以安排下四路房客。这些房客是谁?最常来住的是陪慈禧太后的那些皇家女眷,什么格格、福晋之流,肯定包括小光他娘,就是醇亲王奕譞(念艺宣)的嫡福晋。她们陪太后在园里周旋,在听鹂馆听戏吃大餐,去贵寿无极喝茶,晚上打完四圈牌,就在听鹂馆隔壁的这个西四所里闷头大睡。
西四所院门檐下现挂一块“怀仁憬集”额匾,这是小光手笔。此句出自南朝刘宋诗人颜延之,一首祭孔会典诗中“怀仁憬集,抱智麇至”句,意思是说有仁人智者八方来聚,仿自东晋王羲之说的“群贤毕至,老少咸集”。颜延之和老陶是铁哥们儿,据说山水诗鼻祖谢灵运才可与其比肩,人称“颜谢”。上一集中,老乾曾在画中游借秋楼诗中指谢朓为代谢,谢朓所代即是谢灵运。
西四所前些年曾做过商铺,也做过餐饮。这次大修后,应该是要重新开商铺,还会有餐饮还复来。看看西四所内刚刚修葺的五间北房,房间布局似乎已经过改动,非为原状了。
这是一条中西结合式样的石头楼船。
按照规矩,是船头靠岸停在那里的,头朝北。两侧有象征性的轮子,这种露在外面的轮子叫明轮。木制船楼是二层,半敞半封,一楼前三间敞后三间封;二楼前封后敞,二楼前面还有露台,后面是仿舵楼。你看它的柱子,这叫多力克柱,古罗马式样。连续的柱子之间上面都是拱券连接,叫做连拱。外面是西式彩绘,还有彩色马赛克玻璃窗。
那两个系缆桩是西式的,那个高高翘起的涡卷装饰也是西式的,巴洛克风格。
这楼船看上去是一条西洋轮船,其实它还有很多中式元素。最显眼的就是上面的仿灰瓦单檐歇山顶,你再看上下两圈挂檐板,这玩意儿本身就是中国的,上面还都是缠枝莲浮雕,更中式了。你别看它外墙上有很像西式的大理石拼图,其实那都是中式的花卉彩绘。
从船尾方向看看,很高大上。
石舫在清漪园时期就简单地叫做“石舫”,舫不是真正的船,而是船形建筑。一日,老乾泛舟至此,有小诗题之。曰:画舫轻移石舫边,维之小憩紫茵筵。异同不必生分别,一例空明万顷天。古代在水边停一条船是很有诗意的闲事,唐代韦应物即有“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老杜更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据说这石舫上的船楼清漪园时是中式的,颐和园时改成这样中西结合的了。中式楼船什么样?看看昆明湖上曾经的中式楼船,炫吧?
石舫在颐和园时期不仅变了模样,还有了一个官名叫清晏舫。清晏即河清海晏,黄河水变清,大海无波澜,天下太平之意。河清海晏出自唐代顾况《八月五日歌》中“率土普天无不乐,河清海晏穷寥廓”一句。顾况是发现并炒作白居易的唐伯乐。
石舫是中国古代园林中特有的建筑形式,皇家园林现存的只有颐和园这一座。圆明园中也曾有一座石舫,在福海南岸南屏晚钟后面,别有洞天河道上,仅余船身残基。圆明园的石舫规模比颐和园石舫小得多。除了皇家园林,其它一些古代园林中也有石舫。石舫这种船式建筑虽然坐在水里,可是不用系缆也漂不走,颐和园石舫船尾的那两个系缆桩只是装饰。所以,很多石舫被称作“不系舟”,“系”是係的简写,做“捆扎”解,在这里念“记”,就是系鞋带的“系”。
我在本游记连载之二中说过,西直门外高梁桥那里有一座倚虹堂,那是皇家游船码头。颐和园石舫这里也算是皇家码头,也有一座类似倚虹堂那样的小院,就是寄澜堂。
这是寄澜堂正房,坐南朝北,图中所见是它的背面。正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后有檐廊。明间开穿堂门,次间前后槛墙槛窗。上面是抬梁灰瓦单檐卷棚悬山顶,红柱绿枋,苏式彩绘。前檐廊东侧连接游廊,这座游廊是在院子南墙外,通往岸边。正房后檐廊悬于水上,下面有柱支撑,标准的桩式码头,皇上的龙舟在此靠岸。寄澜堂的院门在北面。
虎皮石墙基灰砖粉墙,墙上一座简单的月亮门。门前有两座太湖石,左手是石丈,右手是石丈母。这里现在是颐和园内消防队,游客免入。越过院墙可见院内还有一座三间的东房和三间北房。从此院中即可登上石舫船头。
在本游记连载之四中,曾说过长廊东段有一座寄澜亭,老乾说那是冬观昆明湖波澜寄于冰下。冬寒时,石舫侧畔昆明湖之澜也都寄于冰下了。
春夏日暖之时,老乾舍舆泛舟湖上至寄澜堂系缆登岸。见此小院可做书屋,便提笔拽曰:舟泛觉多时,书堂湖北涯。恰宜成系缆,仍复与开帷。棐几原供凭,轻舆亦命移。观澜向来意,聊可寄于斯。老乾此诗话中有话,孟子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观水有术,必观其澜”,这是说志于大道者必要立志高远、胸襟开阔。老乾题此“寄澜堂”,意为将观澜之术寄于此处。
西四所之北是石丈亭,从西四所向西走,转过西墙,就见几间商铺。
万寿山西部这一片地盘上,清漪园时期就盖了不少房子,也做仿真买卖,叫做西所买卖街。清漪园中当年有两条买卖街,一条是后溪河买卖街,那是模拟苏州水上街市,所以也叫苏州街。万寿山西部的这一条西所买卖街上无水,水在街后,街上本有几十家店铺。颐和园时期,苏州街荒废了,西所买卖街也没有恢复原貌,而是改成现在这些建筑,成了小园林。
买卖街上的房子都差不多,都是上面这样的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只有上图中的北房是面阔五间。上面都是抬梁灰瓦单檐卷棚硬山顶,前后有檐廊。明间开五抹(念妈)隔扇门,红柱绿枋,苏式彩绘。买卖街铺房隔扇门的裙板上也有木刻,它们并不是其它地方常见的五蝠捧寿,而是贴金的一盆牡丹花。
斜门殿明间廊柱过去曾挂有一副楹联,现在并无此联。可能是房屋修葺后还未挂出。
斜门殿向北,是一座同样的铺房,明间檐下挂穿堂殿额匾。
穿堂殿就是一座穿堂殿,它的房后是从斜门殿后过来的那道粉墙,在穿堂殿北侧拐弯下来。
斜门殿和穿堂殿额匾就是大白话,了无情趣。老乾看见的第一座屋既不朝南亦非向东,随手写了一个“斜门殿”让人制匾挂了上去。而“穿堂殿”则更是言简意赅,也可能是老乾走到此处已兴佚词穷。其实,这两处铺房额匾并非老乾所题,而是慈禧手笔,颐和园时期挂上去的。
斜门殿和穿堂殿都是坐在万寿山脚趾头上,前面都有高高的垂带踏垛。那个脚趾头都是叠石搭建,两屋之间的叠石上有一座弯弯曲曲的游廊,把两座铺房连在一起。游廊中间是一座圆形廊亭。
此亭下面是八柱,上面是抬梁灰瓦单檐攒尖顶,砖雕承露台上的宝珠脊刹。柱间上下有楣子,红柱绿枋,苏式彩绘。这座廊亭和谐趣园内兰亭一样,是游廊的一部分,并无其它出入口。圆亭朝西的两柱上挂有一副楹联:坞暖留云画栏新锦绣,亭虚待月福地小蓬壶。蓬壶就是蓬莱,因其形似壶,故称蓬壶,海上三仙岛之一。
这是一座二层楼,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上下层都有檐廊,上面是抬梁灰瓦单檐卷棚硬山顶。明间开门,次间槛墙槛窗。二层廊柱间上有倒挂楣子,下有扶手栏杆。红柱绿枋,苏式彩绘。左手有三间带前檐廊的耳房,穿山连接楼的前檐廊,南接游廊通往穿堂殿。此楼后也有从穿堂殿后延伸过来的那道粉墙。
二层明间檐下原挂“延清赏楼”额匾,后曾挂“颐茶赏楼”,那是此处茶馆的字号。清漪园时期,此楼叫做“延清楼”,延是延伸,有连绵之意;清是清晖,代指山水风光。宋人有“楼名多景可旷望,台号风月延清晖”之句,正合此楼之意。老乾也有题诗,云:座对西山一坐横,最无尘处有馀清。高楼漫笑匆匆去,输尔兼收实与名。
斜门殿、圆亭、穿堂殿和延清赏楼后面的墙把这几座建筑圈在了一起,称作小有天。我在本游记连载之九中曾说过,清漪园时期,惠山园(现在的谐趣园)里曾有一处小有天,应该是在那座圆亭附近。咸丰十年劫后,光绪年间并未复建,仅余一座圆亭和一片假山。那个小有天里曾经有一座涵光洞,惠山园八景之一,有老乾题诗为证。惠山园小有天是取道教三十六小天之意,那座涵光洞象征可以通达小天。
万寿山西部买卖街上这片建筑在颐和园时期也是称作小有天,建筑是清漪园即有。那座圆亭挂的楹联最初是挂在谐趣园圆亭东门的,不知何时移到这里,此处这座圆亭后被称作小有天亭。
据传说,此处小有天借意自老乾南巡时在杭州南屏山见到的一处园林。当时的那座园林是大款汪之萼家私园,叫做壑庵。曾有前人赞此壑庵:一壑藏春水,寒生清净心。落花幽籁细,苦竹夕阳深。寂以会众妙,澹然闲至今。两湖三十里,于此寄微吟。
老乾南巡时,慕名来看此园,颇喜。御赐“小有天园”为名,也题一诗:最爱南屏小有天,登峰原揽大无边。易诠藉用还司马,琴趣那能效米颠。百卉都知斗春节,千林乍欲敛朝烟。菁葱峭茜间探妙,比似仇池然不然。其中提到司马光和米芾,那是因为他在园中最高处望湖亭见到司马光和米芾的字迹石刻。老乾回京后,即在圆明园内仿建一处小有天园,那是有记载的仿建杭州小有天。老乾曾为圆明园小有天园题诗若干,但从未曾为颐和园此处小有天题诗。
它的形制与斜门殿和穿堂殿相同,说明它是买卖街上的店铺。但它是在那些铺房后面的小有天院墙之外的,又说明它不是小有天铺房一伙的。它的原名已不可考;曾用名叫“天珠馆”,之前在此开店的商家字号。现在无匾无名。
万寿山西部御路东是上面这些买卖街铺房,在清漪园时期,路西也有相应的成排店铺。咸丰十年劫后,颐和园时期虽然重建了路东的部分铺房,可并没有重建路西的所有铺房。现在路西只有一座重建的拐把房,其它残迹都平整为草地了。就是下面这座“临河殿”。
临河殿是直角连接的两座屋,一座坐南朝北,叫做南房吧;另一座坐西朝东,叫做西房吧。南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明间开穿堂门,次间前后槛墙槛窗,后有檐廊,上面是抬梁灰瓦单檐卷棚硬山顶。西房和南房基本一样,不同的是北面和后面有檐廊,上面是抬梁灰瓦单檐卷棚歇山顶。两座房都是红柱绿枋,苏式彩绘,隔扇门裙板上是买卖街特有的贴金牡丹盆景木刻。这两座房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拐把,面向御路的一面没有檐廊,临河的一面却有一圈檐廊。
它临的是什么河?那是叫做万字河,这个万是“卍”,就是有很多直角弯的一条河。这条万字河是南北向,南来昆明湖,北往后溪河,就是后湖。
临河殿后面带檐廊也是有道理的,它就是为了可以站在廊下观河。所以,清漪园时期,这座屋叫做旷观斋,就是视野开阔之斋。旷观不仅是观景,也有观天下之意。明代方孝孺有“吾旷观乎宇宙兮,等万古于一沤”之句。方孝孺成名于洪武,辅帝于建文,被斩于朱棣,皆因忠于正统而不齿与篡位者为伍。老乾题此屋旷观斋当然不是仅为观景,那景的深度和广度都十分有限。他也是要旷观宇宙的,就是观天下观今古。既如此,老乾为此屋题诗曰:憩坐旷观斋,因思旷观义。旷观景固佳,旷观理非易。理所包盖广,明理当兼备。千古之鉴戒,万物之隐赜。观而弗悉知,致知则何谓。设曰图娱目,差以毫釐际。
此屋坐北朝南,和斜门殿那些铺房形制一样,也是面阔三间,也是明间穿堂,也是前后有檐廊,也是抬梁灰瓦单檐卷棚硬山顶。看上去这是买卖街到头的标志,横着堵在那里。不过,西所买卖街也确实到此为止了。
颐和园时期,小光绪和慈禧大娘对万寿山西部买卖街颇不以为然。虽然重建了若干铺房,却懒得为其额匾思前想后。这就出现了斜门殿、穿堂殿、临河殿这类不文之名。慈大娘和老乾没有血亲联系,老乾的皇后宠妃中并无叶赫那拉氏女子。可是小光绝对是老乾和令妃的血脉呀,他怎么也对这买卖街上的铺房题字这么不上心?这不是数典忘祖吗?其实,慈大娘和老乾也是能理出血缘的,皇太极的生母是叶赫那拉氏。
买卖街临着一条万字河,既然是河,那就一定要有彼岸。石舫码头寄澜堂门口有一座桥,经由此桥即可到达那万字河彼岸。
像西堤六桥一样,这是一座亭桥;像西堤六桥中的多数一样,它也是一座石板桥,也叫梁式桥。水中两座桥柱,桥身和桥柱之间架石板。桥柱之上的桥面搭桥亭,说是桥亭,其实是三间敞轩。檐柱间南北上下有楣子,下面坐凳楣子外有木制扶手栏杆,防止老乾和众妃嫔坐在那里不小心翻下河里。你看它的十六根檐柱,和长廊的柱子一样,通常我们管它叫方柱。其实这个柱子叫做梅花柱,它的四角像花瓣。这座桥亭的上面是抬梁灰瓦重檐盝顶,灰砖承露台脊刹,重檐之间有隔扇窗,象征暗层。这座桥亭和西堤上的豳风桥(念斌风桥)很相似,豳风桥亭明间和次间开间不一样大,这座桥亭三开间一样大。这座桥和西堤六桥不一样的还有,它是绿柱绿枋苏式彩绘;西堤六桥是红柱绿枋苏式彩绘。当然,最重要的不同是名字,这座桥叫做荇桥(念姓乔)。看看它的桥面。
桥身和喇叭口两边是汉白玉扶手栏杆,素面华板,素面望柱,云纹望柱头,这是明清皇家制式。
这座桥最特殊的是桥柱上有吉祥兽石雕。
桥柱外侧用白石搭了一根八角的半柱,柱顶是石刻仿斗拱支撑半个八角平台,那吉祥兽就站在这个平台上。很多人称此兽为狮子,其实它不是。你看它的头上,没有螺卷,而是披肩发,头上还有角。你再看它的脸,脸上都是鬃毛。屁股后面还有长尾巴。这不是狮子,这是辟邪兽。辟邪兽的形象其实也是来源于印度狮子,被古人演化成了这个样子,有时候还带翅膀。
荇桥的“荇”是水生植物,类似浮萍水藻,称作荇菜。《诗经》“关雎”中即有“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就是说很古时就可将荇菜入诗,至唐时,又有温庭筠作“湖上微风入槛凉,翻翻菱荇满回塘”诗句。老乾见古人恁早便咏水上菱荇,就把此字题于此桥,当然是说桥上风光好,看景要起早。
老乾为荇桥做小诗若干,其中一为:六桥一带学西湖,蜿蜿长虹俯接余。左右参差浮碧水,二南雅化亦兴予。“参差浮碧水”即是套用诗经中的“参差荇菜。二南雅化的二南指《诗经》中的《周南》和《召南》两子集,周南是周公治下的南方地区,召南是召公治下的南方地区。二南雅化就是把二南地区民间诗歌文雅化,编入诗经,隐喻把南蛮变成文明之地。
牌楼前后额枋上有老乾题的“蔚翠”、“霏香”。这座牌楼的正面是题有蔚翠那一面。“蔚”是茂盛,南朝刘宋谢灵运有“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之句。“霏”是飞扬,谢灵运同一首诗中还有“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之句。老乾题字是不是受谢诗启发?上面那张图片即是夕霏下的牌楼,乃予摄谢诗意境。
牌楼前后额枋上有老乾题的“云岩”、“烟屿”。这座牌楼的正面是题有云岩那一面。云岩是天上云如岩,老乾在此望天上浮云堆砌,便想起唐小杜的“尽日看云首不回,无心都大似无才”。烟屿是水上烟如屿。唐小杜还有“夕风飘度曲,烟屿隐行舟”之句,他这说的就是水上烟。
万字河东岸上是西所买卖街,西岸是一座岛,叫做小西泠。杭州西湖北岸孤山西北脚下,那里有一座单孔石拱桥,叫做西泠桥。桥边现有中国最早研究金石篆刻的西泠印社,还有一家杭帮菜百年老店楼外楼菜馆。
老乾喜欢杭州西湖,当然也喜欢在西泠桥观孤山风景。古代诗人秋季易愁,叫做秋愁。春季天暖花开时,本应开心,古人却常伤春。他们就到西泠桥这里痛饮伤春酒,狂唱伤春调,做疯癫状。宋人即有: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老乾做为朝廷一把手,无论何季,心里都无甚可伤。他题此岛“西泠”只为拷贝西湖意境,便拽诗一首曰:西峰浸水西湖似,缀景西泠小肖诸。何必孤山忆风景,已看仲夏绽芙蕖。远峦云气浓兼淡,过雨波光净且虚。耕织图犹六桥外,待予有暇命游舆。肖诸是与其相似的意思。
这是五圣祠,图中所见为其东墙。这座五圣祠虽是在小西泠岛上,正门却是坐北朝南对水而开,要驾舟去拜神。五圣祠朝南的正门也是屋宇式大门,但是非常简单,通常叫做蛮子门。灰砖院墙,抹灰刷红,颐和园里所有的寺庙都是这样的院墙。院内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一间,三面实体墙,明间开门,次间槛墙槛窗,前有檐廊。上面是抬梁灰瓦单檐硬山顶,就是民间所称五脊顶。正脊有鸱吻,垂脊有脊吻和五只脊兽。正殿两边有东西配殿,都是面阔二间,灰瓦卷棚硬山顶。正殿后面还有一座后殿,和正殿一样的面阔三间,稍矮。也是五脊顶,有鸱吻、脊吻和五只脊兽。别看院子不大,殿房都很规整。
五圣祠是小西泠岛的核心建筑。江南地区民间有供五圣的习俗,乡间小路旁,常能见一座小庙,里面供着五圣像。江南五圣祠里通常供的都是老百姓喜爱的神祇(念神奇),具体哪五位神并无一定之规。清漪园时期,这座五圣祠里供的是火神、山神、地神、谷神和花神。颐和园时期重建后,仍供此五圣。“祇”的本意就是地神。因为有此五圣祠,小西泠就有了江南情调,更像小西泠了。也可能杭州孤山上过去曾有五圣祠,未考,不知真否。
这座楼形制和河对面的延清赏楼一样,只是一层楼下廊柱间有坐凳楣子,而且只有二层带后檐廊。还有一处不同,对面买卖街上建筑的隔扇门裙板牡丹花盆是贴金的,这里是彩绘牡丹花盆。
二层明间檐下挂“迎旭楼”额匾,很简单,此楼面朝太阳升起的方向,当然它就迎旭呗。延清赏楼现在不挂楹联,这迎旭楼还挂有楹联。
一层楹联是:丽藻星铺雕文锦褥;揄扬盛美宴集横汾。南北朝时期的南方兴起骈文(念翩文),四六文盛行,辞藻华丽,词多意少。那个谢朓即是此中代表,还有一位徐陵。《四库全书》中收录了徐陵朋友李那的一篇答徐陵文,其中有“丽藻星铺,雕文锦缛。风云景物,义尽缘情。经纶宪章,辞殚表奏”之句,这是上联的出处。下联中揄扬就是赞扬。横汾典出汉武帝于汾水楼船上大宴群臣事件,其有诗记曰“泛楼舡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此后用横汾一词说吃皇上大餐,还听皇上酸词。上联是赞景,下联是抒情,四六文风格,老乾很下功夫。
二层楹联是:玉砌朱阑不雨亦润;池台金碧倒影斜阳。上联玉砌朱阑出自宋代晏殊的“玉砌朱阑,紫艳红英照日鲜”之句,说的是佳人画阁。玉砌朱阑其实不如用李后主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做玉砌雕栏更好。可能老乾不愿用这个丢了江山的倒霉皇帝之句。池台乃池苑楼台,宋代陆游有“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诗中沈园在绍兴,现仍在,陆游在此会唐琬,题下那首著名的《钗头凤》。青绿山水画中加泥金勾线条,叫做金碧山水。
这座楼和迎旭楼建筑形式一样,不同的是它二层廊柱间的扶手栏杆。这个栏杆有点重台勾栏的味道,重台勾栏是两层华板,它这里是两层禅杖扶手。我估计这个上层扶手是后来加的,原作并无。楼右手还有五间值房。
二层明间檐下现挂“澄怀阁”额匾。清漪园时期,此楼额匾是老乾题的“水周堂”,水周就是说堂下周围有水。取意自屈原《九歌》中《湘君歌》的“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之句。这是湘夫人在洞庭湖上寻觅乃夫时,中途岸边宿营地屋堂所见。你如果读过这首《湘君歌》,你就会觉得水周堂名称太过凄美,比梁祝故事还凄美。颐和园时,改题此楼澄怀阁,可能是题者觉得水周堂太悲。澄怀就是心怀清净,清心、静心之意。出自唐代所编《南史》中“老疾俱至,名山恐难徧覩(念变堵),唯澄怀观道,卧以游之”。澄怀观道是中国审美文化的一项原则,澄观一心而腾踔(念戳)万象。
一层楹联:歌咏升平觞游曲水,池帘夕敞岫幌宵褰。上联中歌咏升平,宋人有“干戈戢,烽燧息,海宇清宁。民丰业,歌咏升平”。觞游曲水就是流觞曲水,出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下联出自唐代王勃《秋夜山亭宴序》,中有“池帘夕敞,香牵十步之风;岫幌宵褰,气袭三危之露”。读原作上下文,王勃所言池帘夕敞为水上雾气至夕乃散。岫幌是窗户,褰(念牵)是打开。这首诗序是王勃官场失意后入巴蜀游历时所作,在宴席上遇到故友,忽然兴起写下此文。文中毫无气馁之意,而是“俾夫一同诗酒,不挠于牵丝;千载岩溪,无惭于景烛云尔”。
二层楹联:水木清华平分瀸润,坐揽风月高处胜寒。上联中水木清华取意自东晋谢混的“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诗句。瀸(念坚)润与渐润同义,浸润的意思。老乾观瀑布时自己就有“侵寻峰岫罗嘉树,渐润涧谷无埃烟”诗句。下联中坐揽风月很是风雅,宋人有“轩池揽风月,杖屦屏营从”诗句,正是水周堂情调。老乾最爱苏轼,苏大哥在琼楼高阁赏月时,曾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老乾在此唱了苏大哥的反调,偏说高处胜寒,因为他住惯了皇家琼楼玉宇。此一副楹联也是上联赞景,下联抒情,还是四六字文体。
迎旭楼和澄怀阁楼后是一带灰砖粉墙,这道墙后不是万丈深渊,而是昆明湖西水道,去往后溪河。有游船可以从西所买卖街一直到达后溪河买卖街。
小西泠岛就是这条水道上的岛,水道西岸即是西堤。站在西堤观望小西泠岛。
小西泠岛上绿树成荫,澄怀阁前有古玉兰,迎旭楼前有古银杏。春秋花开叶黄时都可以来此观赏。看看秋叶。
如此秋光下,哪能没有诗?胡诌几句,让您见笑:粉墙雨痕长,西泠银杏黄。斜阳日影来,金风送秋凉。百年帝影暗,往昔皇味淡。窈窕宫女散,却余琼楼站。
站在木桥上向北望,那是清漪园时即有的一座船坞。
这是北船坞,仓式木结构大屋,下有青石墙基,南面开水门,上面是抬梁灰瓦单檐卷棚悬山顶。清漪园时期只有那座大的,里面停泊的是皇家昆明喜龙楼船。咸丰十年遭劫,颐和园时期重建后增建两座小的。前些年曾有修葺,屋顶都翻新了,彩绘也重油了,还装上了大门。船坞的附属房屋还在,就是东侧岸上的那几座值房。
颐和园里原来还有一座小船坞,在后湖,叫做后溪河船坞。现在苏州街东端吊桥外,向北有一道河湾,那里就是后溪河船坞遗址。
吊桥内侧北岸上,现在还有几间房,门上挂着店铺招牌。其实那几间房过去是后溪河船坞附属的值房。
看完北船坞,你就沿着九曲桥、拐八道弯回到万寿山西部湖岸上。在桥头的游船码头,可以乘船前往后湖苏州街。
你在九曲桥上往北看见的是北船坞,你还可以驻足往东看,那里有一座楼。
上岸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座城关。
这座城关规模仅次于文昌阁城关,清漪园时期是西宫门进来后的城关。城关坐南朝北,一丈五高青砖城台,拱券门洞。城台上有一圈矮墙,墙上有三角雉堞。城台两侧有爬梯。城台上过去是有一座城楼,颐和园时期重建成现在的八角亭。亭子八面实体墙,东南西北开拱券门,其它方向是伪门。亭外有一圈檐廊,廊柱间上面的装饰非常华丽,这样的装饰我们在霁清轩四角方亭见过。两根廊柱之间上面加两根垂柱,柱头下的垂花叫“白菜头”。这四根柱之间有三层枋,每两层之间是镂空云纹木刻华板,比霁清轩四角方亭多一层枋和华板。四根柱子之间距离很小,柱间的雀替就连在了一起,这个叫做“骑马雀替”。上面是斗拱抬梁灰瓦重檐八角攒尖顶,砖雕莲花座上的宝珠脊刹。上层檐下有隔扇窗,算是伪楼,没有实际意义,只为增加重檐之间的距离。
清漪园时期,宿云檐城楼里供奉铸银关公像,和东边的文昌阁一文一武,从万寿山向南看,文昌阁是左手为上,宿云檐是右手为下。中国文化中是以文治国,以武拓疆,一直都是文上武下。明皇宫里也是文阁在左,武阁在右;文华殿在左,武英殿在右。咸丰十年劫难中,宿云檐城楼的关公银橡被匪徒劫走。颐和园时期,城楼改八角亭后,内供关公牌位。
宿云檐中的“宿云”本意指晚上的云气,南唐李后主即有“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欹。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避暑山庄三十六景中有一座高阁,常有云雾缭绕,老乾题其为“宿云檐”,还曾为其题诗云“山房倚翠岩,檐虚云每寄。气霁景澄候,丰隆早收技。偶来坐清昼,聊结氤氲意。如将霏六花,谢赋还能试”。老乾见清漪园此处城关上也是"檐虚云每寄",如同云宿屋檐上,便将“宿云檐”重题于此。诗中“六花”意指雪花,谢赋说的是谢家咏雪的故事。本游记连载之十三中在说界湖桥时,提到过这段故事。
那条旁路是新中国所修,我在本游记连载之十五中说过,这条路通半壁新桥,专供从北如意门进来的小汽车行走。顺着宿云檐城关下御路向北,就是半壁桥。过了半壁桥有一条分叉向西的御路,那是去往西堤的方向。这个地方路西还有一处庭院,院子里有一些建筑。现在从院子外面可以看见墙下有游廊。
看得出来这是院中建筑的后檐廊,这座建筑是十五间值房,它的前面还有这么十五间值房。这些值房每三间一组,构成一明二次,每组之间有隔断,前后搭配。这样一来,每一组就前后成了一个小院,院门在现在看见的檐廊后墙上。这样的小院一共五座,过去叫做五所,是坐西朝东的。现在把檐廊中这些门窗封闭成了实体墙,小院之间的隔断也拆了,成了像排云门两边的东西九间房的样子。这个五所的功用和东宫门外那些附属用房差不多,都是宫人生活用房。
这个院子西面,是清漪园时期的西宫门。咸丰十年劫后,颐和园时期有重建。这座西宫门是颐和园历史记载中描述的西宫门,现在北坞那里的颐和园西门应该是新中国后建的。这里的西宫门现在已经被改造,没有原状了。它门外原有三座四柱冲天牌楼,已失,牌楼下是河道。本游记连载之十三中说过“昆明湖之尾闾”水闸,水闸外水道连接元代郭守敬修的白浮堰水道。西宫门外的水道就是水闸外的连接水道,应该还没到白浮堰水道。西宫门外水道上有一座码头,说是可以供皇上龙船停靠。其实皇上基本没有走过这里,太绕远了,老乾都是走玉带桥下水道去玉泉山。
西宫门虽然不存,但它的样式和现在的新建宫门基本一样,就参见新建宫门吧。这座院子现在不对游客开放,里面是工作人员公用,而且被分割成了好几个部分。现在从院外还能看见院内正房的朝东一面。
屋下有二尺高青砖基座,青石墁地。殿房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前后有檐廊。明间开穿堂门,次间和稍间前后槛墙槛窗。上面是抬梁灰瓦单檐卷棚硬山顶,红柱绿枋,苏式彩绘。你别看它明间有垂带踏垛,可这一面是背面,它是正对着西宫门的,就是坐东朝西,基座在殿前延伸出去成为一个月台。
清漪园时期,这座殿房是西宫门的附属建筑,做更衣之用。颐和园时期,此殿称为德兴殿,乃西宫门内正殿。西面明间檐下挂“德兴殿”额匾,此匾似已失。“德”就是好的品行,如德高望重。“兴”是尊尚之意,明编《元史》中有“一人兴善,万人可激,我为万人激耳”。
德兴殿两侧有旁门,过去是宫人行走,皇上走德兴殿穿堂而过,大臣们跟在后面。南面的旁门现在是员工行走。
你别看它们俩是旁门,可都是漂漂亮亮的垂花门,风情万种,袅袅婷婷,不让须眉。
这条御路走到头,院墙上是一座如意门。那院墙是清漪园时期的院墙,颐和园曾加高;那座门就叫做北如意门,现在是颐和园常用门之一。出了如意门向右转,不远处就是北宫门。
出了北如意门就算是游完了颐和园,这二十集游记连载并非一次所游。鄙人陋室离颐和园不远,因此可以常进园游览。时间一长,免不了就要看看园中各处就里,再查查记载,顺便颔首默念几句古诗。那几首自产歪诗读者不可认真,它们只是在下观景随想,非为其它,可不敢和古人斗诗。
颐和园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古代皇家园林,体现出中国古建顶级辉煌,也是中国园林文化之集大成者。全世界来北京旅游的客人都必要看看颐和园,赞叹一遍中国园林之最。你若是在北京工作和生活,不妨像我一样,常进园里看看。如若有进一步兴趣,也可借此游记为助。当然,文字谨供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