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起,欢歌荡,普洱这个地方可以去看看!
正月初九这天赶上拉祜族的小年,按当地话叫“帕阔”,又称“九皇会”,本就是个载歌载舞欢庆团聚的日子。
大歇场的黄焖鸡很有名,保留着纯正的马帮风味,肥美的山地土鸡现宰现炒,那叫一个鲜香热辣。说实话,起初这道美食对我们的吸引里,绝对要超过看一场表演。
但几个小时后,我们知道自己错了,错得离谱。
大歇场草皮街附近的老乡们弹弦子、对山歌,这里的老乡会唱的山歌比春天的麻栗花还多,比陈酿的苞谷酒还浓烈醉人。
后来我问李剑锋老师才知道,在拉祜语里,歌词的意思就是“开心开心真开心,高兴高兴好高兴!”
我被表演震住了!
没有任何花哨的伴奏,一阵阵铿锵的竹筒顿地,直接顿在心脏上;相伴竹筒的却是声调悠长起伏的吟唱。舞蹈动作和队形变化整齐富有有韵律,格外刚健有力。
这是一段典型的民族民间舞,很多舞蹈动作能看出来自舂米、开垦等日常劳动,并未经过专业人士的编排。千百年来,这些动作在春耕前的祭祀中、在丰收后的篝火旁,一次一次呈现给天地与祖先。正如著名舞蹈家资华筠所说:“舞蹈源于生活,却不是生活动作的简单描摹再现。它基于人的内在精神力量的迸发和情感的升华,作用于人体动作的幅度、力度、速度之呈现。”这段竹筒舞所基于的内在精神力量,正是山民们祖祖辈辈劳作不息的坚韧。
我还见到了我的小爱豆,2022年春晚舞蹈《摆出一个春天》里,象脚鼓上的萌丫头。
《摆出一个春天》经过舞台创作,相比纯粹原生态的竹筒舞,有另一番活泼、旖旎、明媚的气象。与独舞不同,群舞中每个演员的动作设计往往不可繁复多样,要突出的是整体的韵律感。但这样一不小心就会显得单调重复,《摆出一个春天》巧妙地利用队形及伴奏的变化、舞台变装等技巧,极大提高了舞蹈的层次感和丰富性。
我同事说,她被这些歌舞深深打动。虽然节目都是“哈咧贾”的主调,但不知怎么回事,看的时候眼泪珠子一直在打转。
也许亚里士多德能回答她的问题,这位古希腊哲学家说过:舞蹈“借姿态的节奏来模仿人的各种性格、感受和行动。”闻一多则补充道:“舞蹈是人的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
澜沧山地民族的原生态歌舞,正是这两段教科书的典型形象范例。论感受与情绪的传递功能,文学远不如音乐与舞蹈来得强烈深入。芦笙竹筒,摇摆踢踏,一个个音符一个个动作,直接把观众拉入山中的晨雾江畔的晚风,我们仿佛和演员一起目睹嫩绿的秧苗插下,熊熊的篝火燃起;山里人的思念、喜悦和希望,同样在我们胸中流淌。只要一颗心还在跳,就很难不被这样纯粹浓烈的情感所打动。况且,澜沧山地民族歌舞中,除了热烈的快乐,还内蕴着一份大山独有的深沉。
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莫过于另一支拉祜族原生态《芦笙舞》。
拉祜族舞蹈主要分为跳歌、摆舞以及芦笙舞三大舞种,这支芦笙舞舞蹈来自澜沧著名的音乐山村老达保,那里几乎人人都会芦笙舞。芦笙特有的低沉音色齐奏出来,伴着重重踏步的顿挫节奏,依旧不失雄浑。你可以听出,拉祜人的快乐坦率热烈,但绝无轻佻。他们对客人,永远保持敬重。
山歌音乐剧《守望》(片段),则是首次亮相的另外一个惊喜。
这部剧据说取材于大歇场一段真实的爱情故事,把拉祜原生态音乐和舞蹈融入实地情境中,据说今年将在大歇场风雨桥全本上演。
歌舞看罢,依依不舍的我不自觉地逛到博物馆看年画展。
逛了大歇场的草皮街,除了独具特色的山间美食,还有一些民俗体验。
车子下到半山腰,大歇场的歌声依稀还飘在白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