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景点介绍 > 荡口古镇,仁义之乡源远流长(5)

荡口古镇,仁义之乡源远流长(5)

  • 发布时间:2024-10-14 09:30:18

在一角墙沿看到了一株结着红果子的植物,像是沙棘,但又没有那么高大,可能是枸骨。斜倚墙角,红艳艳的颜色更胜春花,在这阴雨冬日里,无疑是一道亮色。

走过去,是一幢仿古的建筑“沐风居”,门口还有人守着门。如果天气晴好,在这个背风向阳的地方晒个太阳倒是不错。只是这阴雨天气,坐在这里未免是件苦事。我原以为是个什么以前没注意到的景点,老伯开了口:“要住宿吗?”

“啊?”我愣了愣,干笑着道歉,“不好意思,我还以为是景点呢,布置得挺古典的。”原来是间客栈,倒是和古镇的风格很统一。

前面就是会通桥,单拱,桥身和桥面上的千疮百孔,诉说着它在这里等待过的悠长岁月,这也是荡口留存不多的古桥之一了。据说,这座桥还是荡口唯一桥栏穿着铁链的桥,一路走来,倒确实实是独一份。

河道不宽,一侧是白墙,另一侧也还是白墙。不过一个是迤逦的民居,而一个是长长的围墙。一个是错落有致的屋脊连续起伏,一个是统一的高度。民居的墙还没有多少黑气,而围墙却已经被黑灰色给侵占了,星星点点的。

隔着河再看刚才走过来的那座高大的桥,更显得高大雄伟。从桥洞里映出的白墙,正是江南水乡的格调。因为是新桥,我也没看桥的名称。

过了会通桥,就是明代藏书家、刻书家、铜活字印刷家华燧的读书室及印书工场,始建于明弘治年间,建筑面积一千余平方米。

馆内陈列了“印刷起源”“活字印刷”“现代印刷”“荡口现代印刷”“彩印精品”五个部分的内容,同时也展示了华燧生平事迹和他的印刷成果,还有一些陶器、青铜器等器物,陈列在玻璃罩里,应该是稍微有些年头的东西。

我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人们把一些今天看起来是符号、当时就是文字的甲骨文刻在龟甲上。后来把重大的事件刻在青铜礼器上,再接着刻在石头上。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竹简,相比较于龟甲啊、石头啊、青铜器之类的承载物,竹简要整齐得多,也方便得多了。真正意义上的印刷,早在隋朝的时候就有了,每次印刷都要先雕一个板子,然后整个儿压下去。也就是说,你要印刷多少字,就得刻多少字,一个字都省不下来。早期的雕版印刷成品有《金刚经》等佛教经典,可见那个时候的印刷主要是为了佛文化的传播推广。经书中不仅有文字,还有佛像。

活字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由毕昇发明的,当然纸也是与印刷术息息相关的四大发明之一,这里还有一尊蔡伦的青铜头像。展厅里还有一个模拟的印刷汉字的场景,写字样;刻字;锯成字模;将黏土和细砂装入砂框中,作为铸范造型材料;舂实;将字模及浇道模装入砂框,形成半个铸范;将另半个砂框套在原来的砂框上,装入黏土及细砂,舂实;在坩锅中熔炼;浇注;从铸范中取出铸件;修整活字;检字;排版;印刷;装订。整套流程看得人眼花缭乱,古时候要印刷一件作品,可真费了老大功夫呢。这还是毕昇已经发明了活字印刷,雕版更麻烦,一部作品的铜雕版就得摞老高。

近代印刷主要是鸦片战争后,受到英国铅字印刷的影响,因为铅字性能优质,所以这种印刷术就很快成为了国内的印刷业主流,后来有了更先进的激光照排技术,当然印刷就更方便了,也让广大老百姓都能买得起书。阅读,不再是有权有钱人家的专属。不过,百年豪族的底蕴还是不一样的,书香门第从小就培养起,自然成才的比例要高得多。

古镇荡口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已经有了,文字印刷每年的营业额也很高,曾一度是当地的经济支柱。“荡口现代印刷”展示厅里,我们看到了创业初期的手工印刷工具和圆盘印刷机,还有一台平台凸版印刷机,这些如今看起来挺古老的设备,却见证了荡口在印刷方面的辉煌成就。

现代数码印刷和彩色印刷就跟我们现在的成品差不多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印刷水平自然达到了新的高度。这里陈列了一些多色胶片和丝网印刷的产品,每一幅印刷品就像是刚画出来似的,色彩度十分饱满,形象也十分逼真。正是得益于现代印刷术,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就看到美丽的风景画和世界名画的印刷品。不过,说真的,虽然这些印刷都很逼真,但看景还得身临其境,看画还得看真迹,到底还是不一样的。或许3D打印技术的日趋完善,有可能真正地实现这一点吧。

会通馆的主人华燧,家中原来有田产千顷,堪称江南富庶。但是他雅爱书籍,每每斥资购书,渐渐竟至家道中落,他得买多少书啊!这人,堪称是个书痴了。弘治三年的时候,华燧首创用铜活字印刷了《宋诸臣奏议》五十册,后来又相继排印了《容斋随笔》《会通馆集九经韵览》《纪纂渊海》《会通馆印正辑补古今合壁事类》前集、后集、续集、补集等书籍,前后印了十五种,每部书版心下方都会有“会通馆活字铜版印”的字样,也算是品牌和防伪标记了。

他的侄子华坚后来建了兰雪堂,藏古玩秘籍和刻书,继承了铜活字印刷技术,也跟叔叔学了,多在目录后或书本印有图记。

庭院里有连廊与两进房子相通,下雨天也不用打伞,可以从长廊往返,还是很方便的。曾经的“天下第一村”华西村,也借鉴了这种做法,每家每户都有长廊相接,下雨天串个门啥的,完全不用带雨具。

出会通馆,沿着仓河北街一路西行,这里也颇有一些老房子。走过竖着脸谱的巷口,居然还有一间“童乐馆”,可惜今天闭馆。看来,古镇为了吸引小朋友,也着急费了不少心血呢。

同乐拾珍艺术博物馆汇集了一千余件展品,有玉器、瓷器、青铜器、金银器、竹木牙角雕器等,这些文物大多是无锡地区出土的,也算是传承吴越文明的一个窗口吧。

我们看完了第一是展馆,再往里走,有一个投币箱,投币五元可继续参观。我们都挺尴尬,身上还真没有五块钱十块钱,手机支付时代,似乎已经不习惯带钱币了,旁边居然并没有微信支付的二维码。探头看了看,还是作罢,真要看文物,去无锡博物馆看看也就够了。大概这间博物馆并不是给一般人看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挑出真正喜欢文物的游客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