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仓河沿古镇静静地流淌,我们所在的位置是仓河南街,一眼就能看到文昌桥。这座桥位于北仓河西端,往西就不是古镇的范围了。但是景区的做法颇具匠心,在西端挂了一幅水墨画,画的还是古镇的枕河人家,与原有的景色一脉相承,在视觉上就把这条北仓河给拉长了,仿佛往西去还有一段黛瓦白墙的民居,这河水和民居和原有的景色也能接得上,不知道水位的涨跌会不会有影响,还是这条北仓河的水位大多数时候都能保持平稳状态。否则,要是衔接不上,那就有些尴尬了。
另一侧却是货真价实的枕河人家,有的一层,有的两层,清一色的黛瓦,白墙带了些灰色调,那是岁月留下的印记。也有两层木结构的民居,木门木窗用的都是黑色系,整体的风格很协调。这些建筑倒映在水里的剪影,也非常漂亮,如同一幅水墨画卷,在你的面前徐徐展开,直到河的尽头。
这座桥看着是很有些年头的样子了,桥上有一座亭子,有些类似风雨桥的模样。不过亭子的建筑比较简洁,没有太多精美的雕刻,大概是实用为主吧。这座桥是为了纪念古镇人文荟萃、名人辈出而建的,自华氏祖先倡导“耕读起家”以来,兴办文学、新学,读书之风代代相传,除了华家人才辈出以外,其他家族也不乏有出色的子弟。
从桥下沿仓河南路往东行,左侧是沿河的民居,现在很多都作经营之用。右侧是比较宽阔的绿化带。原来的街道比较狭窄,不过后来拓宽了一点出来,这条街道现在看起来还是挺宽阔的。
沿街走的时候,这一段街景不怎么样,于是看到旁边有通往河边的侧道就拐了进去。从这里可以看到对岸临河的民居,有一个挑出来类似阳台之类的栏杆,不过它们不是在二楼,而是在底层,下面用柱子从河里撑起来。屋檐是斜的,有的屋脊会有翘角,大多数没有这么考究的造型,线条很简洁,很干净,看着让觉得非常舒服。
其实自己站的这一头也有这样的建筑,就像人家二楼的阳台,没有封闭,但下面就临着水。阳台上,有的人家还放置了两张摇椅。这个季节倒是没有人坐着乘凉,气温很低,门大多关着。要是夏天的话,在这里吹吹风,看看河,倒是挺惬意的。
走到“童玩馆”,砖木结构的二层楼,二楼都是木结构,檐下挂着红灯笼,挺古典的式样。听到这个名字,大概也能想到是给小朋友玩的。虽然我们已经过了小朋友的年纪,但路过之余,总是要进去见识一下的。
里面的布置也很简单,用彩色的字写了“童玩馆”三个字,算是比较现代化的。木板铺地,墙面是不规则的砖块,多宝格里放置了几样看起来不是特别珍贵的物件,估计是怕小孩子皮起来会打破。木板墙上挂着几幅画,都是童趣盎然的。中间有个不大的天井,倒是没有太多现代化的游戏器具。
旁边有玉祁酒坊,门口堆着酒坛子,这是江南农村装酒用的。现在还有农村人喜欢吃主酒,也用这种容器装酒。这种酒入口是甜的,常有北方来的朋友以为没有什么度数,敞开了喝,结果很容易醉倒,因为这种酒虽然容易上口,但后劲很足。
玉祁酒坊算是无锡的老牌子,算是比较早的酿酒发源地。玉祁有着悠久的酿酒历史,双套技艺是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现在仍然很受当地百姓的欢迎。在惠山古镇的门口,也有玉祁酒坊,可见其在无锡人心中的地位。除了双套酒,玉祁酒坊也生产黄酒和白酒。
再往前走就到了义盛桥,这也是荡口五座古桥之一。这座桥桥面是平的,看起来就像是两个粗大的桥墩子上架着石板,但整个桥形还是很漂亮。尤其是站在桥下,看到那头露出来的马头墙一角白。
义盛桥的桥堍,就是关帝庙。我们走到桥半就退了回来,仍然沿着仓河南街往前走。再往前两侧都是民居了,街道也变得很狭窄,这一带应该还保持着旧貌。
今天没有什么游客,雨滴打在伞面上的声音带着点清脆。耳侧,还传来自己的脚步声,在石板上回荡。如果是节假日的时候,这里人满为患,想要快走都不可能,只能随着人流缓慢往前走。
两侧的建筑大都是平房,墙面的灰色很重,都是很有些年头积下的了。我一直觉得这种自然的灰才更能保持原来的味道,这才是经年累月留下的印记。如果漆得雪白,与黛瓦的对比色未免太强烈了,还是这样有个过渡比较自然。
拐到河边,看到往东有一座桥非常漂亮,呈现出完美的拱形。即使今天天公不作美,但平静的河面还是倒映出一个完整的圆形来,其实只半圆也有种圆融的美感。
走到近前,才看到桥栏上刻着“花颜桥”,看来这座桥的颜值应该挺高的吧。到了春天,这里应该会开满鲜花,至少蔷薇花是跑不了的。
走到桥的中段,两侧都是民居,安静地站在河道的两侧,向前迤逦开去。岸边的柳树叶子半青半黄,倒映在水里却是很漂亮的婆娑树影,与民居相映成趣。今天的荡口没有喧哗,刚才在牌坊那里遇到的老年团,不知道在哪个店里采购年货。
再往前走一小段,就看到有游客在店铺前流连,这里的店鳞次栉比,一间挨着一间,大多是售卖一些特色纪念品和特色小吃的。其实除了豆腐花,其他的小吃种类,大多数江南古镇都差不多。
这里应该算得上是荡口保存最完整的街道了吧,虽然不是很长,但人迹罕至的时候,却是最能让人有种穿梭时光的感觉。
对面有一幢很气派的建筑,那里就是华氏义庄,也是荡口最主要的景点之一,很多人购买门票,大多就是奔着它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