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活动中,青海湖被评为中国最美五大湖第一名,专家的评语是:“青海湖有一种东方的气质:看似简单,但简单中蕴含的东西却很深。”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现有湖域面积达4626多平方公里,比中国最大淡水湖的鄱阳湖还大600多平方公里。青海湖形成于距今20—200万年前,初期原是一个淡水湖、外流湖,与黄河水系相通,湖水通过其东南部的倒淌河流入黄河。13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周围山地强烈隆起,导致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加上高原气候干燥,蒸发量大于流入量,青海湖逐步演变成了闭塞湖、咸水湖,湖水平均矿化度12.32克/升,含盐量1.25%。湖区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不仅日照强烈,而且干湿季分明,全年降水量偏少,湖水来源主要依赖地表径流,湖周有大小河流70余条,这里夏季较短,降水多集中在5—9月份,而冬季较为漫长,每年1月份气温最低时,全湖形成稳定的冰盖,封冰期年平均为108—116天,在冬季时来观赏湖光山色,满目皆白,银光闪闪。
青海湖四周都是高山,湖面长105公里,宽63公里,呈东西长、南北窄的椭圆形,北魏时青海湖的周长号称千里,唐代为400公里,清乾隆时减为350公里,造成青海湖不断缩减的因素主要有气候变暖、人类活动加剧以及降雨量减少等原因,特别是在青海湖周边盲目开荒,破坏了注水河流的水源,导致流域内生态系统退化加剧,1908年时湖水面积为4800平方公里,但上世纪50年代时已降至4568多平方公里,60年代开始在湖区陆续开垦了75万多亩牧场为农田,后因种种原因被逐渐撂荒,多数成为荒漠。70年代测得湖水面积又降为4473平方公里,湖水位近32米左右,50多年间湖水面面积减少了362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每年减少一个杭州西湖,而水位下降了3.78米,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水位下降最快的2000年,1年内下降了21厘米,2004年青海湖水体面积缩小至40多年来最低点,仅为4186平方公里。2008年国家正式启动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投资近16亿元,计划在10年内恢复青海湖原生态,这是青海省继“三江源”项目后的第二个大型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有关监测表明,青海湖近年来水位持续上升,水域面积在逐年增大,与上世纪初的水平已相差不远,目前平均深约21米多,最大水深为近33米,绕湖一周约360多公里。青海湖中有5个岛屿,其中西侧的鸟岛最为著名,每年3—4月从南方迁徙来的候鸟陆续到此营巢,5—6月间鸟蛋遍地,幼鸟成群,热闹非凡,声扬数里,7—8月间秋高气爽,群鸟翱翔蓝天,游弋湖面,岛上共有鸟类30余种,数量达16.5万余只,是青海湖观鸟最好的时候。
在青海湖盛产全国五大名鱼之一的青海裸鲤(俗称湟鱼),这是湖中唯一的一种鱼类,在咸水和淡水均能生长,现已列为保护动物禁止抓捕、食用。2013年青藏游时,我将青海湖列入游览的行程,计划先飞至西宁,游罢青海湖再坐火车进藏。.青海湖位于西宁以西160公里处,行车约需3小时,上午旅游大巴车出西宁,全程高速,一路向西,车过日月山后,山地变成平原,树丛变成草地,这里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天然地理分界线,周边地貌景观差异明显。
中午12点过后,右前方一抹蔚蓝跃入眼帘,导游说那就是青海湖,全车人精神均为之一振。大巴车继续西行,右边的蔚蓝越来越大,一眼望不到尽头,路湖之间的土地上,时而是绿草如茵,时而是黄花耀眼,那是成片的油菜花开得正欢,蓝天、白云、青湖、绿草、黄花,组成一幅色彩斑斓、对比强烈的优美画卷,6、7月是一年中青海湖最美的季节,金灿灿的油菜花为青海湖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摄像、照相机齐上,忙得不亦乐乎。
首先来到二郎剑景区的湖边,脚下是粗颗粒的石砾岸滩,湖水向岸边推来阵阵波浪,水质清澈见底,这一点在中国显得极为可贵,因为现在全国已找不到几处净水了。向前看去,湖水从浅到深,颜色由青转蓝,放眼远望青海湖无边无际,直到与天相接,真有海的壮阔和味道。我认为青海湖这个名字起得好,说是湖又象海,说是海实际是湖。
离开湖岸后又驱车来到南山的半山腰,从这里可俯瞰全湖,与岸边近观的感受又有不同,视野极为开阔,可见由左岸伸向湖中的一条细长沙洲,酷似一把金色长剑,据导游讲这就是二郎剑地名的由来,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是在青海湖东南角的岸边转了转,并未坐船游湖,也未去鸟岛。
2019年7月我再赴西北,在去茶卡盐湖的途中又和青海湖不期而遇,列车出西宁后走的是青藏铁路,本想利用途中4小时休息一下,但一路美景扑面而来,不仅又见到深蓝浩瀚的青海湖 ,大片的油菜花田也不时闪现,上次走南岸,但此次走的是北岸。
从地图上看,中国最美五大湖呈东西南北分布,青海湖居中,故被誉为“陆心之海”,其余四湖中的喀纳斯、天山天池和杭州西湖我也均已游过。
在“选美中国”活动中,瀑布景观的入围名单有17处,再从中评选出中国最美的六大瀑布,居于首位的是雅鲁藏布大峡谷中的藏布巴东瀑群。据《中国国家地理》称,藏布巴东瀑群由3个瀑布组成,处在最上游就是藏布巴东瀑布,枯水季节宽117.7米,落差33米;第二个是白浪瀑布,宽62米,落差35米;第三个瀑布宽度和落差较小,但这些瀑群位于峡谷内的无人区,基本上是人迹罕至,更别说前去游览了,至今只有探险科考队和极少数发烧友有幸见到,而且他们只能选择枯水期,从百米之外的高处拍摄,洪水期时大峡谷内无法进入,因此,至今无人拍到洪水期时的照片,故《中国国家地理》称其为“大峡谷中的隐士”,相关的文章和照片极少,从照片上看,藏布巴东瀑布似乎也谈不上最美,只能说是最原始、最狂野、最神秘,而且在大多数人欣赏不到的情况下,既使是最美也
无实际意义,我认为中国最美瀑布这顶王冠应改颁给德天瀑布,虽然在“选美中国”活动的评选中,它排在最美瀑布的第二位,但专家评委评价极高,称其“壮观秀美,风景如画,梦中仙女”。德天瀑布位于广西崇左市大新县硕龙镇德天村,瀑布最宽处达120米,高70多米,深60多米,除规模体量大外,形态也极具美感,瀑布四周古树参天,38道大小不一的急流从不同角度飞泻而下,呈三级跌落,第一级瀑布连成高约30米、宽约75米的半圆形水幕,左侧又冲下多道水帘,形成落差约23米的第二级瀑布,而第三级瀑布由几道较大的急流组成,相互交叉错落,一同注入归春河下方的龙潭中,构成高约12米,宽约120米的大型瀑面,瀑布的年均水流量约为黄果树瀑布的三倍,该瀑布与附近越南的板约瀑布相连,雨季两瀑融为一体时全宽达208米。
德天瀑布景区是一条开发得比较成熟的旅游路线,从南宁到德天约250里,每天上午有一班旅游专线快巴从南宁东站旁的凤岭客运站出发,全程走高速公路,3.5小时直达景区游客集散中心,下午从景区返程回南宁。2008年秋我去时是朋友开车,车在崇左出口下高速后,归春河在公路左边出现,这是中越两国的界河,河不宽,水也不深,对岸房屋不多,人也少见。简单午饭后进景区检票口,左侧就是一个观景台,我一眼看到多年魂牵梦绕的德天瀑布,但由于距离较远,我并未停留太久,而是沿右侧的景区大道快步疾行,渐渐地离瀑布越来越近,水声也越来越响,当我终于停下脚步时,在左侧的路下方,德天瀑布一览无余,尽收眼底,
它并不是一流飞泻到底,也不是简单的三折而下,而是由几十道瀑布汇聚组合而成,重重叠叠、错落有致,层次丰富,流向多变,极富立体感。从正面看,全瀑不仅分为三折,而且由前、中、后三个部分组成,瀑形、流向也各不相同:后部位于中左侧后方深处,落差最高,由五六道竖式飞瀑组成,瀑流向右或向前飞泻;中部实际只有右边半折,也由三四道飞瀑组成,各瀑流向左或向前流淌,左边则是一道低矮的跌水;前部最宽,是一道短矮的横式瀑布,汇集了中、后二折的所有能量,最后呈弧形泻入碧绿的龙潭,游客可以坐游船去瀑布前绕一圈,不仅能够近距离的感受德天瀑布的气势磅礴,扑面而来的水花也可以带来丝丝清凉。
6、7月这里属于雨季,是归春河水量最大之时,而观瀑的最佳时节是水量较大的初春和深秋,眼下正值秋末,瀑流既不像夏天时连成一体,又不像冬天时稀疏柔弱,而是有分有合,千姿百态。德天瀑布的美是因这里特殊的地貌所致,瀑布的上端的河道为分汊型,河床宽浅,多江心洲,将河水分割成许多道水流,从不同的部位流到瀑布陡崖边,形成的瀑流呈多股多向飞泻。这里的地质也比较特别,跌水陡崖处的地层为白云质灰岩,抗水流冲刷侵蚀能力较强,组成的边坡稳定,底部则为碎屑岩地层,抗侵蚀能力差,易被水流冲刷侵蚀,因此,在水流最为集中的瀑布中部陡崖后退较多,使第一级的陡崖中部形成围椅状,最后一级瀑布亦同。
我继续向前走,在瀑顶后方的汤浦岛上看到著名的53号界碑,为清朝政府所立,上书“中国广西界”五个大字,据导游说当时全广西立有界碑209块,但目前仅剩下这一块了,其右侧还有一块2001年新立的界碑,朝越南一侧为越文,朝中国一侧为中文,游人们纷纷在界碑前留影,实际上此时大家已站到越南的国土上了,附近全是越南小贩摆的货摊,叫卖着小工艺品,当年这里曾是两国对峙的前线,脚下的土地埋着无数地雷,如今已成热门景点。
我国虽有瀑布成千上万,且争奇斗艳,各有特色,但跨国瀑布只有这一座,而且规模居亚洲之首,也是世界第四大跨国瀑布,这项桂冠是中国其他任何瀑布都无法比拟的。界碑是游程的终点,离开界碑往回走,我从右侧小路下去,与德天瀑布来一个近距离接触,从瀑顶沿石阶下行,先到第三级观瀑台,再到第二级,最后来到距瀑布前几十米处的归春河畔尽情欣赏,这里是观看瀑布全景的最佳位置,龙潭上的游船也纷纷在此靠岸。
我是一个“瀑布控”,在中国最美的六大瀑布中,第3至6名的黄河壶口、罗平九龙、九寨沟诺日朗、黄果树我也均已游过,其中黄果树景区内的“银链坠潭”瀑布,也被游客们誉为中国最柔美、最优雅的瀑布,但水量太大或太小都不美,我是去了3次,才看到其最佳形态。
在“选美中国”活动中,最美海岸的入围名单有19处,再从中评选出8处,其中海南三亚的亚龙湾居首位,第二名的台湾野柳、第六、第七的香港维多尼亚海湾和福建崇武海岸我也去过。专家对亚龙湾的评语是:“碧海白沙是这里最显著的特点”,但实际上大多数海岸都是如此,而且专家接下来口气一转:“随着旅游项目的过度开发,亚龙湾这片净土有被破坏的危险。”上世纪80年代我曾到过亚龙湾,感到的确是海碧沙白,几乎没有污染,但30多年过去,亚龙湾还能洁净如初吗?我是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的,毕竟那里游人太多了。台湾野柳地质公园倒是比较特别,其主要看点是蕈状石、烛台石、姜石、壶穴、棋盘石、海蚀洞等,这种景观极为罕见,而香港维港主要是现代高楼群,福建的崇武海滨则更是一般,其实这几年霞浦海滨风光异军突起,成为滩涂旅游摄影者心目中的圣地,我认为其堪居中国最美海岸第一名。霞浦是闽东的一个滨海小县,海岸线长度居福建省各县市首位,且滩阔沙平水浅,向海上延伸较远,滩涂面积竟为全国之最,由于景观独特,千变万化,被誉为“中国最美滩涂”,每年4至5月海带收获,10月至次年3月紫菜生产,风光各不相同,摄影人更是趋之若鹜,已成为有名的“国际滩涂摄影胜地”,甚至还上了《美丽中国》的邮票。
霞浦有动车可达,交通比较方便,其滩涂风光点多面广,均在乡村,大致可分为东南西北4条线,距离县城5-50公里不等,网上推荐的精华路线是东线,最佳地点有北岐、小皓、东壁、花竹、北兜、沙塘里、沙江、围江、涵江等十余处,村里的民宿也不少,还有渔民可做兼职模特。2019年12月我前往霞浦,选择了东线的小皓、东壁、北岐和沙江4个点,到达当天下午先去东壁,位于城北的车站有中巴前往,车上不少同好者,远的甚至来自上海。东壁距县城约28公里,原以为在村里寻找观光点不容易,其实不然,近年来去霞浦拍海滨的人日益增多,一般中巴司机都知道拍摄点和停车的位置。我们下车处有座棕红色的基督教堂,左侧路口就有指示牌,进去20米就可看见无敌海景,只见海天辽阔,金波耀眼,近有渔船,远山隐约,成片方块状的紫菜养殖架星罗棋布,蔚为大观,从近处一直铺到天边,场面之壮阔令人震撼。
小皓比东壁近5公里,司机在东山观景台的路口把我们放下,走进去过一小牌坊沿石板路上山,大约走10分钟就到观景台,这里的海景也不错,东面是一望无际的福宁湾,浩浩荡荡的紫菜田,成片列阵,布满海面,左侧远处的岸边就是刚才去过的东壁村,我们拍完远景后又登上观景台高处,最右边是两侧高山夹峙的小海湾,湾内就是背山面海的小皓村,这一带与东壁拍摄点比,位置更高,离海面更远。
在小皓、东壁之间的海边,近几年新建了一座海滨公园,名为“三沙光影栈道”,规模很大,游人不少,栈道总长度2.3公里,但无需门票,栈道西入口是渔晖观景平台,我们从此向东,一直走到中心区的渔矶观景平台,此处可近距离看惊涛拍岸,落日地点在右侧,拍摄角度比东壁差,但总体环境不错。
在霞浦各摄影点中,北歧距县城最近,仅5公里路,第二天天没亮,我从停车场旁一条宽阔的石板路向前,沿海边走几百米便是观赏日出处,早已有人提前在此等候,栏杆前黑压压的站成一长排。6点过后,东方渐渐吐出鱼肚白,高空虽然纯净少云,但海天连接处始终有一溜厚厚的乌云徘徊不散,6:20点本应是日出海面之时,但被乌云遮住无法露出真容,眼看已经6点半,正当大家纷纷感到失望时,朝阳突然在乌云的缝隙中露出半个笑脸,虽然位置偏高,但总算给早起的游人些许安慰,
网上说冬季最容易看到日出,是拍摄北岐日出最佳时节,但今天运气不佳。最后去的是沙江,从滨海新城客运站前往的中巴每半小时1班,下车后街上就有指示标志,引导游人走到位于海边的沙江村,在霞浦二中校门左侧小路进去,有座7层民宅收门票每人20元,登上楼顶平台向东眺望,广阔的东吾洋一览无余,视野极佳,毫无遮挡,只见海面上插满竹竿方阵,正面就是大名鼎鼎的S弯,实际上那是竹竿阵中一条弯曲的海沟水道,渔船可以由此进出,两边的竹竿也沿着海沟插放,因此形成优美的弧形曲线,这里是霞浦为数不多可在中午高光拍摄的地点,游人不用起早贪黑,也无需等待落潮。霞浦滩涂风光虽美,但要拍出好照片并不容易,
除了需要专业相机长焦镜头外,还要受多种因素制约,首先要晴天少云,阴天只能拍些水墨片,雨天基本没戏;其次要早晚时段,白天效果平淡,“虎皮沙滩”只有在早晚拍摄时纹路才格外明显;第三要看潮汐,必须是在退潮以后才能拍到滩涂,涨潮时是感受不到滩涂的光彩和魅力的,其中北歧、小皓、东壁最佳是在农历初三或十七左右,刚好在日出和日落时间退潮,把握好这些条件,拍出的照片很美。
洞穴可分为岩溶和非岩溶两大类,“选美中国”评选的旅游洞穴均为岩溶洞穴,即溶洞,洞里宽的地方像广场,窄的地方像长廊,有的洞平面上迂回曲折,垂向上可分出多层,雨季时整个洞内大都有水,形成地下河流,在坡折处河水跌落则形成瀑布,旱季时局部地区有水,成为地下湖泊或深潭。石灰岩地貌在国际上称喀斯特,这是克罗地亚伊斯的利亚半岛北部高原的地名,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形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但以明代《徐霞客游记》记载最为详尽。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从化学原理来说,就是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转化为可溶性的碳酸氢钙。含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洞顶滴到洞底时,由于水分的蒸发或压强减少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使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而析出碳酸钙的沉淀,这些沉淀经过千百万年的积聚,渐渐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石幔、石花等,洞顶的钟乳石与地面的石笋连接,就会形成奇特的石柱等奇异景观。中国是喀斯特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洞穴王国,仅溶洞就数以万计,曾被考察过仅千处,其中已开发旅游的不过400多个,广西、云南、贵州、湖南等地岩溶地貌较多,现知最长的溶洞是贵州省绥阳县的双河溶洞,已探明长度为159.14公里;最深的溶洞为贵州水城吴家大洞,深达430米。在“选美中国”活动中,评选出中国最美的六大旅游洞穴,但我历来对溶洞类景点不感兴趣,只去过排在首位的织金洞,虽然专家称“洞厅宏大,形象壮观,沉积物种类丰富,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但我感觉比较一般。
织金洞位于贵州省织金县官寨乡,为世界地质公园,是典型的石灰岩地貌,其碳酸盐成分高达90%以上,规模宏大、形态丰富,为“中国溶洞之王”,拥有多项世界之最,主要特点是“大、奇、全”,总面积达70多万平方米,有上、中、下三层,洞内长度达12公里,最大的洞厅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最宽跨度175米,洞厅的最高、最宽跨度均属于至极,而溶洞堆积物类别达40多种,
堆积物平均高度为40米左右,最高的达70米,囊括了全世界绝大部分岩溶地质遗迹的形态类型,据说其高品位为世间少有。织金洞分为迎宾厅、讲经堂、雪香宫、寿星宫、广寒宫、灵霄殿、十万大山、塔林洞、金鼠宫、望山湖、水乡泽国11个厅,共有150多个景点,各种奇形怪状的石柱、石幔、石花等琳琅满目,令人惊叹,身临其境如进入神话中的奇幻世界,
霸王盔、玉玲珑、双鱼赴广寒、水母石、碧眼金鼠等景观形态逼真,五彩缤纷,神奇的银雨树更是举世罕见,亭亭玉立于白玉盘中,据说是景区的“镇洞之宝”,而最大的景观是金塔宫内的塔林世界,在1.6万平方米的洞厅内,耸立着100多座金塔银塔。
2021年5月下旬,我游罢黄果树后从安顺转道去94公里外的积金县,下车地点是城南客运中心的停车场,这里有挂着“积金—积金洞”牌子的专线车,而且每10分钟1班,这可能是全国最方便、最密集的景区专线车,实际上相当于公交车,车上乘客也不少,最后几乎坐满,全程24公里,半个小时到达,但下车点并非景区大门,而是官寨乡的停车场。次日一早我来到老游客中心,游览溶洞要分批集中进行,由讲解员带领着参观,不允许个人单独游走,12公里长的洞内只开放6.6公里,十万大山、金鼠宫、水乡泽国等均未开放,
除了高达37.6米、接地顶天的世界最细长石柱外,所谓“镇洞之宝”—17米高的“银雨树”等景观也感觉一般。走了近2个小时,但洞内景观并不令人惊艳,主要原因是灯光效果差,没有将其精彩体现出来。这是溶洞类景观的特性所致,位于地面之下的溶洞,成为景区都需要彩色灯光的烘托,如果灯光设计不好,观赏性就比较差,积金洞开发较早,洞内灯光设计可能不够现代,甚至不如前不久刚游过的广西乐业罗妹洞,所以虽有“织金归来不看洞”之说,但游过积金洞后我真的不想再看洞了。
雅丹为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原为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后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上世纪初,一些赴罗布泊地区考察的中外学者,在罗布荒原中发现大面积隆起土丘的地貌,遂向作向导的当地人询问地名,向导却误以为询问这种地貌形态的当地称呼,学者按向导的说法写成YARDANGS,即维吾尔语中“陡峻的土丘”之意,从此YARDANG一词便流传于国外地学界,继罗布荒原首先发现这种地貌之后,在世界干旱区许多地方又发现了许多类似地貌,国际上均统称为YARDANGS,在后来翻译回中文时,YARDANGS便音译成了“雅丹”,从此雅丹成为中国对这一类地貌的代名词。中国的雅丹面积约2万多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内蒙古、新疆等地,但雅丹的最大分布区并不是在最早的发现地罗布荒原,而是在青海省的柴达木盆地的西北部,而甘肃敦煌的古海雅丹高20—100米,属于中大型雅丹群,而且风蚀谷狭窄,雅丹造型丰富多彩,高密集型为世界所少见。
新疆的雅丹地貌仅3000—4000平方公里,规模比较小,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克拉玛依市东北的乌尔禾,乌尔禾实际上是其所在乡的名字,《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活动对这种地貌情有独钟,专门将其列为一类,评选出中国最美的三大雅丹,其中乌尔禾位列首位。2005年7月我去新疆游,在赴喀纳斯湖途中曾到达乌尔禾,这里位于北疆的克拉玛依市东北90公里,距乌尔禾乡约5公里,景区呈北西—南东走向,长约5千米,宽约3千米,面积约15平方公里,由一系列高10—50米的孤立台地组成,主要岩性为浅水湖泊相灰绿色细砂岩与棕色、褐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大约在七千万年至1亿多年前的白垩纪,这里还是一个巨大湖泊,后来经过两次大的地壳升降变迁,湖水逐渐消失,湖泊变成了间夹沙岩和泥板岩的陆地。乌尔禾地处内陆深处,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雨量稀少,气候干燥,地层地貌保存较好,景区内土丘密布,奇形怪状,有的像城堡,有的像动物,这是风力和雨水作用的结果,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雅丹的形成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发育这种地貌的地质基础,即湖相沉积地层;二是外力侵蚀,即荒漠中强大的定向风的吹蚀或流水的侵蚀。乌尔禾地处风口,四季多风,据统计这里每年大小风要刮300多次,占全年总天数的 86.5%,每年4至8月间经常刮七八级大风,最大风力可达10—12级,故1973年时前这里曾被命名为风城。每当大风刮起,黄沙遮天蔽日,到处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怪影迷离,如箭的气流在怪石山丘间穿梭回旋,而在月黑风高的夜晚,山丘耸立如鬼影幢幢,四周肃索,氛围怪异,情形更为恐怖,大风发出凄厉的怪叫声,如同鬼哭狼嚎,仿佛无数魔鬼到此聚会,令人毛骨悚然,故当地人称其为“魔鬼城”,2000年“风城”正式改为此名。在无风的时候,乌尔禾又使人感受到苍凉悠远、雄浑空旷的博大意境,特别是早晚时霞光映照,山丘台地更显得壮丽宏伟,地面上深浅不一的沟谷、高低错落的山丘形似重重宫殿古堡,亭台楼阁林立,
而裸露的石层则被狂风雕琢得奇形怪状,千姿百态,好似一组组栩栩如生的雕塑群像,有的宛如呲牙咧嘴状的怪兽,有的好像一队昂首跋涉的骆驼,这是一座经千百年的不懈努力所创造出的雕塑艺术之城,创造奇迹的艺术大师是风,这就是乌尔禾“ 魔鬼城”独特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