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景点介绍 > 【世遗泉州】3.海外交通史馆、非遗馆 一日看千年涌万里浪

【世遗泉州】3.海外交通史馆、非遗馆 一日看千年涌万里浪

  • 发布时间:2024-10-03 09:29:10

它使得旅游活动由一般的游览观光上升到高文化含量的游憩活动。我国有2000多座博物馆,它们是我国历史、文化的浓缩,成为吸引游客,特别是吸引异质文化游客的高品位的旅游资源。

中国一共有204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其中福建省有5家,而泉州就占据了其中的2家。

2月23日,来到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尽管博物馆的外部环境不尽人意,但博物馆内展示的内容丰富多彩。

国内唯一一个以海外交通史为专题的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古代泉州商贸,航海,宗教等历史文化。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挺让我惊喜的,馆藏的文物和布展,以及新投入的数字媒体,都让我眼前一亮。

所以我诚意推荐给每位到泉州旅游的游客,甚至希望大家能够把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作为泉州旅游的第一站,因为泉州的景点以人文和宗教为主,通过海交馆的游览你会对泉州历史的发展有一个概况,在之后的参观过程中,更好地读懂这些穿越千百年的历史遗存。

海交馆以中世纪刺桐港即泉州港的历史为轴心,独特的海交文物,再现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印证了中世纪“东方第一大港”的发展历史与海外贸易的繁荣。

共有6个常设展厅,除了泉州湾古船陈列馆在大开元寺里的之外,其他都在东湖街的海交馆。

自有蕃邦的货船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航路到达刺桐港以后的数个世纪里,无数由汉人或蕃商所运营的货船,频繁往来于刺桐港和这条繁盛的商贸航路所能到达的每一个城市之间。鼎盛时期被赞誉为东方第一大港的刺桐港,向这些不远万里穿越汪洋而来的蕃商展示了开放包容的胸怀。他们被允许在城里居住,许多蕃商旅人最终都定居泉州,与汉人通婚,设立寺庙,随着一同带来的宗教信仰、建筑材料、建筑工艺等等,不断在影响着泉州的传统建筑,造就了如今遗留下来这千年的泉州古城。

意大利商人雅各在《光之城》里说,刺桐城是一个不可估量的贸易城市,繁荣到难以描述。来这里的商人,有意大利人,有法国、英国、比利时人,也有黑人,最大的仓库是回教徒和犹太人的。雅各说,刺桐人太阳一出来就开始做买卖,街上比威尼斯最繁忙的时候还要拥挤,好像全世界都被搅乱了似的。根据《岛夷志略》等海洋文献的记载,当时同泉州港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有98个,出口的商品主要有丝绸和瓷器,进口的主要有香料。

“一座博物馆,一部泉州史”。泉州海交馆是以反映古代海外交通、海上丝绸之路,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经济、文化交流为主题的博物馆。博物馆设有“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中国舟船世界陈列馆”、“阿拉伯——波斯人在泉州陈列馆”等7个分馆。

在这些展厅中,分别陈列着不少举世闻名的文物瑰宝,除了一艘迄今国内发现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宋代海船及其大量伴随出土物外,还有数十根木、铁、石古代锚具,数百方宋元伊斯兰教、古基督教、印度教石刻,各个时期的外销陶瓷器,160多艘中国历代各水域的代表性船模,以及数量繁多的反映海外交通民俗文化的器物。

中国舟船世界馆出乎我意料的有趣,它分为两个展厅,第一展厅介绍了中国船舶的发展史,从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发掘的木桨、陶舟、独木舟的残体,到西北的羊皮筏,青藏高原的羊皮筏,台湾雅美族的舟船,江南的藕划子统统都有,中国数千年的造船历程都被浓缩在展馆之中。

除了历史发展的介绍,第二展厅着重讲解了中国海上贸易、海上战争、海上交流的历史,这其中就包括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郑成功与荷兰海军激烈抗战的介绍。

如果仅仅如此那还不足以让我惊叹,关键在这个展馆里,还陈列了大量的船只模型,复原了史书上才有的各种船只,而且还给他们分别做科普介绍。

跟着导游逛馆一圈下来,感觉这里真的是成年人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的极好去处。

最让人耳目一新的,还是展馆内的多媒体互动体验,如电子图、电子触摸屏、视频、场景再现、互动游戏等数字展陈形式,轻松有趣的互动令展览别具创意且通俗易懂,也有利于参观者了解航海知识、古泉州历史,只是我们没时间去触摸。

泉州,马可·波罗笔下的光明之城,这里曾经是中世纪时期的东方第一大港,华夏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昔日繁忙的海上贸易,也让这里拥有了丰富而又独特的海外交通史文物,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里,你能见到代表性的船模,宗教性的石刻等等,能让你了解昔日的“刺桐城”,感受一下曾经的古泉州,开放和多元的城市文化,真是极好的。

出了海交馆,见到草坪上做成帆船模样的语录:“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

泉州,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古代“东方第一港”和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2021年7月25日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走进泉州非遗文化保护中心,正面为巨大屏幕的宣传片,循环播放着泉州非遗的种类及活灵活现的展现,头顶的天花板上,脚立足的地板上,用大大的红色字体写着非遗的项目名称,形状就像一个巨大的魔方,很有创意。

泉州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首个东亚文化之都,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泉州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集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项,是全国唯一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大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城市;国家非遗代表性名录数量在全国设区市中名列前茅,省级非遗代表性名录数量居福建省首位。

据说这里是全国地级市中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馆囊括有130项非遗项目、超千件展品,数量之多,令人赞叹。展馆由五层楼组成,二、三、四层为常设展区,五层为临展区,又设15个非遗工作坊、4个小戏台,以全息投影技术、互动性趣味体验、非遗传承人活态展演,让观众全方位感受非遗魅力。

实在是太多太精美了,印象比较深刻的有:

惠安,中国石雕之都。惠安石雕工艺源于中原文化,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南派石雕艺术的代表。含碑石加工、环境园林雕塑、建筑构件、工艺雕刻、实用器皿五大系列;有圆、浮、透、线、沉、影等多种雕艺手法。与曲阳石雕齐名,形成“北有曲阳,南有惠安”之说。

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的大石柱、中华世纪坛、南京中山陵、集美鳌园等建筑的部分精美石雕,都闪烁着惠安工匠的艺术光辉,成为惠安石雕艺术的辉煌见证。

在本系列第一篇文字中已经说过:惠安石工天下闻名。坚硬的花岗石在他们手中却柔如面团,被“捏塑”成各种物件,大自整座石砌楼宇、高峡飞渠,小至镂空青石球。而从采石场到作坊,这材料多半是由女人用肩膀抬出来的。

惠安木雕:兴于唐五代,源于中原文化的雕梁画栋,具有粗犷、古朴、醇厚的特点,又有细腻繁杂的南方工艺特色,是南派木雕艺术的典型代表。

永春纸织画:起源于隋末唐初,是从中国画发展起来的独特的编织工艺。与杭州丝织画、苏州缂丝画、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四大家织”。

纸织画的制作过程十分精细,有画、裁、织、裱等工序。即先在宣纸上绘画或写字,并裁为宽约二毫米纸条为经线,再配同宽白宣纸条为纬线,通过特制纸织机,交织经纬,最后装裱而成。作品有雾里看花之感,富有朦胧美,堪称经纬纵横之美。

“周围灯火,缘以练锦,缀以流苏,鼓鸣以内,钟应于外”,描绘了花灯在元宵节时的繁荣盛况。

“泉州花灯”是中国著名的特色传统工艺品。起于唐代,盛于宋元,形成年年元宵闹花灯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泉州花灯以造型美观、工艺精湛而闻名于世。有彩扎灯、纸刻灯、针刺灯三个灯种,尤以纸刻灯和针刺灯为代表灯种而区别于其它地方的彩灯。其独特之处在于灯体不用骨架扎制,而用纸板粘成,俗称“无骨灯”。其料丝镶嵌技艺及针刺技艺独树一帜,美轮美奂,在“无骨灯”中最为精彩。展厅内的花灯有长圆形的,圆形的,方形的,以红色为主,间或有绿色,白色等,色彩艳丽,让人不由得惊叹:太美了!

惠安女服饰:惠安女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古闽越族服饰的遗存痕迹,又与中原文化、海洋文化等多种文化相互碰撞融合。

惠安女服饰包括衣、裤、饰物、发型及穿戴习俗。黄斗笠、花头巾、齐肚装、大折裤、银腰带,其整体造型美观、注重比例,衣短裤长、上紧下松,被形容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是汉民族服饰中独具视觉冲击力的个性服饰。

灵源万应茶以中草药配合茶叶经过半发酵加工而成,对伤风感冒发热、中暑痢疾、腹痛吐泻等疾病疗效显著,更是一种防暑降温的理想饮品。成为闽南地区民众生产生活中预防疾病、增进健康不可或缺的必备良品,在民间素有“家有万应茶,安心一整夏”的美誉。

泉州拍胸舞:是福建省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主要流行于闽南地区的浮桥、江南一带及泉州、金门等地。拍胸舞形式比较简单,仅一二人便可随时随地随意起舞。

拍胸舞传统的舞者为男性个个四肢发达,头戴草箍,上身裸露,赤足,动作以趋于单一节奏的击、拍、夹、跺为主,部位集中在胸、肘、腿、掌等处,双手依次击掌、拍击前胸、两胁、腿部,高昂、激越时可双脚反复顿地,双手使劲将胸、胁、全身拍得通红;舒缓和畅时则抚胸翻掌、扭腰摆臀,动作圆柔而诙谐,活泼而妙趣横生,构成粗犷、古朴、诙谐、热烈的风格,被誉为“东方迪斯科”。

泉州拍胸舞保留了闽越族原住民蛇图腾崇拜和原始祭祀舞蹈的遗风,具有珍贵的历史研究价值,是闽南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导游说太瘦的人不能跳拍胸舞,因为是庆丰收的舞蹈。

泉州北管:北管又名“北曲”,是流传于泉州市泉港区的一种丝竹音乐,由清朝光绪年初的江淮民间音乐传入,与南音并称“南弦北管”。

北管分为曲和谱两大类,曲大多来源于明清以来的江淮小调,谱大多来源于广东音乐、江南丝竹和京剧曲牌。音乐风格既保留江淮一带民歌的明朗优雅,又加入闽南、莆仙音乐柔婉秀丽又遒劲朴实之个性,素有“天子传音”的誉称。

梨园戏:在早期杂剧、百戏的基础上,发展成熟于宋元时期,至今有800多年历史。

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小梨园也称“七子班”,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三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头”(保留剧目)和常用唱腔曲牌。

泉州梨园戏以弦管音乐为基调,用泉腔古音演唱,古朴典雅,委婉动听。基本表演程式称为“十八步科母”,至今保存宋元南戏诸多戏文、音乐唱腔和演出规制,被誉为“古南戏遗响”。

晋江布袋木偶戏:晋江掌中木偶戏俗称布袋戏,以泉腔演唱戏文,属南派布袋戏,区别于唱北调的漳州北派布袋戏。其源头可追溯到晋代的史料记载。

南派布袋戏在表演风格、音乐唱腔等方面具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保留了诸多闽南民间文化的精华。艺术风格独特,表演细腻,动作传神,木偶头雕刻形神兼备,是中国木偶戏中的古老剧种。

安溪竹藤编技艺:我们都知道安溪的铁观音茶是我国的名茶,却不知安溪的竹藤编技艺也很高超,它兴起于唐末,历史悠久。在宋元时期,其工艺技术越发精湛,普遍应用于农具、茶具、生活用具中。

安溪竹藤编主要原料有毛竹、海南藤、龙须藤、本地山藤和木料。形式上有立体编织和平面编织两大类,方法上有密编和疏编两种,不同的编制方法产生出丰富的编织花样。造型丰富,色彩明快,精巧实用,闻名遐迩。

泉州竹编经世代传承,工艺不断推陈出新。国画家李硕卿博取生活器皿的造型特点,融入中国画的艺术风格,把泉州竹编技艺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被文化部命名为“泉州改良竹编”。

泉州改良竹编改变传统的平编素织方式,运用雀目编织法等各种编织构造形式,系列化的竹编立体图案花形,编织有粗有细,粗细交结,图案花纹与外插花有机结合,达到精巧雅致,古朴浑厚,立体感强的艺术境界。

为突出非遗项目活态化的特点,展馆与一般的博物馆最大的不同是更加注重通过视频成像技术、传承人现场展示、音频技术等,让观众观看甚至参与非遗制作过程,体验项目背后的精彩技术。

泉州当地政府为了让这些非遗项目得到传承,采取政府拨款的方式,这样才使这些手工艺人不至于流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失去生存空间;一些珍贵的“民间国宝”,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减少;一些凝结了无数能工巧匠智慧的精湛技艺,伴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慢慢流逝。作为闽南历史文化的记忆库和物证保藏空间,“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开设,为抢救、保护、传承和研究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一个窗口和平台。

走出非遗文化馆,看见一面墙上有泉州美食的图片,不知是否属于该展馆的内容,拍下来再说。

观看非遗文化馆,就是欣赏民间艺术的美好过程。非遗文化真是人类珍贵的历史财富,了解他、掌握他才能真正地保护和传承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