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日租房 > 河津龙门村旅游景区乘游船观黄河禹门口

河津龙门村旅游景区乘游船观黄河禹门口

  • 发布时间:2022-06-13 18:42:08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长按下面二维码,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六月,骄阳烤得大地像糊了一般,晋南正是夏收的季节。与早年不同的是,如今都机械化了,夏忙也变成了夏闲。忙完了庄稼地,着实无聊,想想要躲过这热浪也只有到有水的地方去了。前几天的龙门村大禹文化节,由村民自编自演的大型历史情景剧《龙门传说之禹凿龙门》、大禹巡游、趣味体育活动、干板腔晚会、传统戏剧演出等节目精彩纷呈,吸引了周边县市数万人前往观看、游玩。带着好奇,约几个友人,我们也去龙门游玩,看看咱河津的风景,品一品龙门明清小吃街上的美食。 

龙门铁桥是河津的地理坐标,禹门口是我们国家地理坐标之一。临河东的龙门村因境内黄河龙门而得名,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晋陕大峡谷的出口,这里两山对峙,壁立万仞,河流其中,形如门阙。据《水经注》载: “龙门为禹所凿,广八十步,岩际镌迹尚存。”近年来,国内不少到龙门来旅游,看大禹治水的遗留,感受黄河大峡谷的风光,禹门口是必游的目的地。景有了水,也就有了灵性,龙门的水不一般,这是中华民族母亲的乳汁,她孕育了中华文明。车行108国道,越是临近黄河边,丝丝凉气透过热的空气,混杂在一起,立即让人清爽了不少。离得老远,最先看到的就是黄河铁桥了,1949年9月,,人民政府在黄河禹门渡口架起铁索桥,全长130余米。1972年5月,国家在禹门口建起铁路和公路桥,跨度144米,从此变天堑为通途。现在来到架桥的最窄处,只有130余米的河面,可以清晰的看到桥下湍急的水流。站在公路桥旁可以看到,建国初架起的铁索桥因年久失修已不再使用,后来铁索断裂坠入河中,“三桥并架”的奇观不复存在。

 龙门是古老的黄河渡口,晋陕咽喉,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隘口龙门关。在整个山西早期发展史上,龙门关是连接晋国黄河两岸的国土的钮带,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河津县志》记载: “北魏文帝太和二十一年夏四月,幸龙门,以太牢祭夏禹,命修其庙”。元朝初年,大夏禹庙在靖应真人姜善信的主持下被大规模重修扩建。《元史 < 祭祀志,古帝王庙 >》记载:“禹庙在河中府龙门,至元元年七月,龙门禹庙成,命臣持香致敬”。此后,明嘉靖、崇祯,清顺治、康熙、乾隆、嘉庆年间都进行了维修和扩建。相传山西一侧的龙门禹庙建于汉灵帝光和二年(公元179年),旧时大夏禹庙是河津著名八景之一,1938 年被日寇炮击摧毁。老爷庙,位于 108 国道北侧,主要供奉关老爷,后被黄河洪水所淹。娘娘庙,在村西阮家坡土崖上,为妇女求子之庙。祖师庙,原在堡子崖南头,供奉真武大帝。此两处庙宇均在日寇占领期间被毁。早年以东、西禹庙为主体,亭台楼阁 30 余处的宏伟建筑群,巍然屹立于古龙门山崖之上,形成了驰名全国的龙门景观,可惜这些景观随因史的变迁,早已成云烟散失。

到龙门主要是看河观山,龙门地处山陕两省交界处,黄河从这里冲出晋陕峡谷,一泻千里。此处毗邻两面大山,黄河夹中,河宽不足40米,河水奔腾破“门”而出,古往今来,龙门就是浏览胜地。郦道元在《水经注》中都说这禹门口是大禹“导河积石”所致。上游便是鲤鱼跳龙门的“龙门”,鱼跃化龙,便在此处。黄河铁桥的下游一侧,是黄河出了禹门口,河道由一百多米一下子扩展成十多公里。在禹门口,对岸的陕西黄土高原仿佛探手可及,而出龙门之后,则是浩渺的烟波,一望无际,十分广阔。古时曾流传鱼跃龙门的神话:每年三月冰化雪消之时,有黄鲤自百川清海游集龙门之下,竞相跳跃,一登龙门,云雨随之,天火烧其尾。登不上者,点额曝腮。龙门每年十二月初,渡口为冰所封,次年三月惊蛰时冰消,所谓“禹门春浪”即指此。

大禹凿龙门功垂千古,山河形胜流誉九州。我们到河边正好遇见龙门村景区负责人杨喜全,这位显得精干的汉子,得知我们的来意,热情邀请乘游船一览黄河两岸的风景。古人有“龙门三激浪,平地一声雷”的赞叹,可见黄河狂涛在此声势之大,桀骛不驯。唐诗“咆哮万里涌龙门”,形象地勾画出龙门三激浪的的奇观,激起无数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清光绪版《河津县志》记载,著名的龙门八景有:曲栈连云、层楼倚汉、飞阁流丹、鸣泉漱玉、悬崖挂月、空谷惊雷、秋水归船、春鳞汲浪。另外还有三柏玉石桥、鸽子庵、梯子崖、禹王洞等自然风景名胜。贺国栋的《游龙门》写道:黄河滚滚自天倾, 波涛千层吼不平。两岸人喧争晚渡, 中流擊楫恨无声。《名山记》载:黄河到此,直下千仞,水浪起伏,如山如沸。两岸均悬崖断壁,唯“神农”可越,故名“龙门”。据《三才图会》载:夏禹定名龙门,故亦曰禹门渡。此处两山壁立,状尽斧凿,河出其中,宽约百步。岸边龙门山,又名葑山(铧兹山、安国岭),因形如笔架,又称笔架山。山多紫荆,故复称紫荆山。

船行河的中间,泛黄的河水后退,两岸山石扑面而来。黄河大陕谷,地壳扭曲,褶皱发育,形成了一系列走向北西或近乎东西向的大山。黄河流经这些山谷或沿着较大断裂发育,其水流方向多与山地走向正交或斜交,河谷忽宽忽窄,出现川峡相间的河谷形态。古时曾流传鱼跃龙门的神话:每年三月冰化雪消之时,有黄鲤自百川清海游集龙门之下,竞相跳跃,一登龙门,云雨随之,天火烧其尾。登不上者,点额曝腮。龙门每年十二月初,渡口为冰所封,次年三月惊蛰时冰消,所谓“禹门春浪”即指此。


临水看山,方知龙门关之险要。晋陕峡谷的末端是龙门,我们看到的就是禹门口至黄河石门段,龙门是连接晋陕交通的古道渡口,历史上靠木船摆渡。黄河出晋陕峡谷,河面豁然开阔,水流平缓。从禹门口至潼关,河道长125公里,落差52米。解放后西安~侯马的铁路和公路,都在此通过,建有现代化的桥梁。据记载,公元645年秦晋韩城大战,秦从禹门东渡击晋,虏晋惠公。唐高祖李渊曾于隋大业年间(616)从禹门渡黄河取关中。宋靖康元年(1126),金将娄宿曾越龙门冰桥取陕西。明末李自成亦曾由此东渡直捣幽燕,推翻了明代封建王朝、抗日战争时期,我八路军曾在此东渡打击日寇。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取得辉煌胜利。

游船前行,峡谷中的风迎对面而来,早已没有了酷夏的感觉,心情也清凉了起来。同船的游人此刻被这山水感染,挤在船的两则,或拍照,或观景,情绪随前行的山景水景变化着。亲身感受了黄河的美丽和情韵,那心旷神怡、畅快淋漓的感觉,真乃非亲历者无法体味……奇峰连绵,烟云缭绕,变化无穷,自古就有“鱼跃龙门”的美丽传说。唐代诗人李白因此留下了“黄河三尺鲤,本来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的千古绝唱。

黄河,我来了。沉浸在美丽壮阔的山水之中,忘却了生活的烦恼,身边只有爱人的陪伴和孩子们的欢笑声。在青山绿水中漫步,在奔涌的黄河中乘船游赏,和家人和朋友们聊着天,和儿子玩耍,一切彷佛是在童话。上岸已是傍晚时分,在龙门明清小吃街的中品尝美食,畅饮美酒,谈天说地,趁着灯光,漫步在黄河风景区,欣赏难得的黄河边美景。盛夏到龙门来,坐游船,看黄河,听故事,品小吃。(冯永红) 来源:今日河津公众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