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清晖园是一处始建于明代的古代园林建筑,坐落在大良镇清晖路上,故址原为明末状元黄士俊所建的黄氏花园,后为清朝进士龙应时购得。应时之子翰林龙廷槐辞官南归,筑园奉母。现存建筑主要建于清嘉庆年间。
“清晖园”的名号取自南朝名诗人谢灵运的名句:“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取名“清晖”。意为和煦普照之日光,颂喻父母的养育恩德。
在孟郊的句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句子中“晖”引申为“母爱”。清晖园之“清晖”,当亦有此意,龙家高第,居京为官,建清晖园,是在用古训提醒自己“父母在,不远游”。把繁复的心计和喧嚣关在园外,园里安然的盛放着儿女情长、家长里短、在阳光的碎片中,备一壶清茶或一杯老酒,看门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此情此景,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这座始建于明朝的古代楼阁,虽是为了奉养母亲而建造的,却也有非凡气概和温柔恬静。
走进园门,映入眼帘的便是八角壁裂池,这个完全使用大块石料打磨拼接而成的圆形古池,中间有一个使用陶瓷建成的雕塑,大抵是九龙戏珠的场景,底部又有一些锦鲤在游动,池子的水清澈见底,虽然池子不大,水也不深,但还是能制造一种清凉的感觉。
扫网上预约好的二维码,进入园内,清幽静谧的庭园环境、满眼绿色和沁人心脾的花草香味,让忙碌于日常生活的身心即刻得到了放松。
沿池廊直出即抵达船厅。这是整个园中的主体建筑,船厅也叫旱船、舫、不系舟,是中国园林模仿画舫的特有建筑,船厅的前半部多三面临水,船首常设有平桥与岸相连,类似跳板,令人处身其中宛如置身舟楫的效果。清晖园的船厅纯为旱船,相传是模仿昔日珠江紫洞艇建成,它与惜阴书屋、真砚斋南楼组群,借一带廊旱桥连通,以百年紫藤相系,曲折通道两侧饰以水波纹,船舫神形已是具毕。
船厅又称“小姐楼”,是当年园主为其女儿建造的闺阁,整个建筑犹如一艘大客船,走道是“船舷”,房屋如“船舱”,栏杆则以水波纹为饰,动感十足。
在船厅门正面,雕有绿竹数竿,厅内花罩镂空成两排芭蕉图案。值得注意的是蕉下石头上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蜗牛,犹如白石老人阔笔泼墨枝叶之后再精勾细勒飞虫,在左顾右盼的视觉大餐之后,再注目这毫纤小物,不由顿生另一番奇趣。
船厅前有两口池塘,似将楼船浮在水中,船尾有丫环楼,船头栽有一株沙柳,柳边有一紫藤,犹如一条缆绳。每逢阳春三月,绽出朵朵紫蓝色小花,香气袭人。船厅后边,还有一株白木棉树,以其花淡黄近白而称奇,因为木棉树一般开红花。另有一棵百年银杏,单株结果,也很奇特。
穿过船厅,深入到园内北边一侧,气势磅礴的“状元堂”三个大字醒目地映入眼帘。金碧辉煌的装饰与点缀,凸显了其庄严氛围。流溢出万般为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痕迹。
当年,最早的园景便出自顺德的第一个状元黄俊士之手。状元堂内有黄俊士的雕像及简介。漫步其中,浓浓书卷味袭来,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这场文化之旅得到了升华。
行于龙氏故宅中,你会发现这里设有私塾、书房,到处有笔墨纸砚、棋琴书画。静下心来细读介绍,更能感受到那一份浓厚的书香门第气息。
与状元堂相对着的是小巧的一勺亭。
《园冶》中说:“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现实生活中的亭子是供游人休息的。
清晖园一勺亭就是这么一座普通的亭子,相对园中其它建筑,它显得不那么起眼。亭子由六根亭柱合围而成,两侧有联曰:月含清露湿,花出白云明。亭子依湖傍柳,正是游客休憩的好地方。
位于园内南部临水处澄漪亭,这个古老的建筑有一种沧桑之感,已经老化风干的窗纸可看出这一点。
澄漪亭名为亭,实际上采用的却是典型的水榭做法:临水架起平台,平台部分架在岸上,部分伸入水中,平台上建有长方形的单体建筑,临水一面是常用落地门窗,开敞通透。观者既可在室内观景,也可到平台上游憩眺望。临水一面有一幅对联:“临江缘山池沿钟天地之美,揽英接秀苑令有公卿之才”。此联原为龙渚惠岳父、咸丰探花、礼部兼工部右侍郎、大书法家李文田所书,因日久而损毁,现挂的是广东书法家关晓峰重写的。
澄漪亭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门窗,八扇巨大的屏门一旦打开,亭外的景色尽览无遗。即便关起门窗来,上面镶嵌的“明瓦”也可透进光线,显得古朴幽雅。这种明瓦是用贝壳磨薄制成的一种很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天然材料。这些门窗上、天花内的贝壳,都是明朝后期一直保留到今天的古物,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这个好像漂浮在水中的八角形的亭子,可供观者在室内观景,也可到平台山眺望,是待客品茗、赏荷寻景的好地方,可惜冬日荷花已谢。假如你夏日来此处,推窗望去:一方荷塘清凉扑面,三两飞燕掠碧而去;六角亭凌波依卧,两水松作亨哈耸立;船厅傲首北面,与澄漪亭互为对景;花亭举翼在东,邀拱石树杪浑然入画。水中百龄龙眼树如巨椽大伞遮蔽房舍,又将投影把池面刷上大片墨绿,平生出习习凉意。眼前面清澄,游鳞翔底;水面风静,微泛涟漪,确实是待客品茗、赏荷寻景的好地方。
碧溪草堂,据传是清晖园最早建筑。早先应是龙氏供母之处,可能老人西去之后才定名“草堂”。理由是:孝字为先的龙氏总不至于把其母起居之所命名为“草堂”,这完全是文人士大夫隐逸归真、自然无为的心志表达;其次,谓之“堂”者,均是园林中的主要停留点,也是园主常用于待客的地方。
“碧溪草堂”绿底黑字的招牌,朱红色门框,正门为圆洞形,学名叫“圆光罩”,门框镂成两束交叠翠竹状,庄重又不失活力,给人郁郁葱葱之感。两侧玻璃屏门的裙板上,用隶书、篆书和鸟虫书体镌刻有四十八个形态各异的“寿”字,称为“百寿图”,这也是该处是龙廷槐奉母养老之所的证据。
惜荫书屋和真砚斋是两座书屋,与船厅以曲廊相联,为一组庭院式书斋。为昔日园主供族中子弟读书及接待到访文人墨客之所。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园主龙家历代不乏学业有成之人,“惜阴书屋”寓勖勉子弟珍惜光阴、发奋攻读之意。惜阴书屋的匾额“绿云深处”为乾隆帝十一子、书法家成亲王所书,形象描绘出四周绿树掩映之清幽景致。“真砚斋”位于惜阴书屋的后面。其匾额“真砚斋”是原来由清代湖南书法家何绍基所题,因日久而损毁,现挂的是广东书法家秦鄂生重写的。
墙上正中挂着孔圣人的画像,写着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谦让,摆着桌椅板凳,看上去就像古时的私塾。
北部景区有“笔生花馆”。很轻易联想到“妙笔生花”这个成语。馆的命名是出自李白梦笔生花的典故,寓学业有成,文才出众之意。龙家重视后代的教育,龙家子弟也参透“真砚斋”求实之意,谨守“惜阴书屋”的勤奋之旨,于是达到“笔生花馆”才华高超之境。
“归寄庐”与“小蓬瀛”与木楼组成的另一院落,为专供园主人起居与做学问之所。“归寄庐”与“小蓬瀛”直廊相接,右侧为“归寄庐”。“归寄”题额亦是龙渚惠岳父、咸丰探花、礼部兼工部右侍郎、大书法家李文田所书。意为“辞官归里,寄迹庭院”,纪念龙廷槐当年建园的来由。“归寄庐”是两层的仿古砖木结构楼房,装修精致华丽,古色古香,镶嵌着图案华美的木格彩色玻璃的窗户。这里曾用作主人的卧房。
归寄庐,很容易想到园与家的关系。寄托“归”的愿望。而清晖园的小桥流水、幽径疏林,恰恰是在紧张激烈和尔虞我诈的功名较量和地位争斗之外建造的一种舒缓和释放的一线空间。这也适合造园的“以小见大”的目的,虽据咫尺空间,但有千里之趣。居住者的内心的平衡和和谐被职场的尔虞我诈、蝇营狗苟破坏后,通过这种方式重归自然、达到悠然自在的境界,是比较可行的方法。所以古代士大夫一旦富有后,一般都是买田置地、起屋造园。
左边的是“小蓬瀛”,蓬瀛为蓬莱、瀛洲的合称,是传说中海上的仙岛名,寄寓园主人清高脱俗的心迹,该牌匾出处乾隆年间的肇庆人、著名诗人、书法家宋湘手笔。“小蓬瀛”厅堂装饰着一幅大型彩绘木雕作品《百寿桃》,上刻仙桃一株,枝繁叶茂,硕大的“仙桃”透出熟透的红晕,衬出满堂喜气,是一幅民间色彩很浓的佳作。画面中的桃子有一百个,但其中有一个做得非常隐蔽,粗略数来便只有99个。时间关系,没有细看。
私宅中有山有水,足不出户,便可在自家园林中饮酒作诗、品茶弈棋、弹琴赏曲。不得不感叹,先人们真是懂得享受。生活如此诗情画意,让人好是羡慕。
清晖园内水木清华,幽深清空,景致清雅优美,龙家故宅与扩建新景融为一体,利用碧水、绿树、吉墙、漏窗、石山、小桥、曲廊等与亭台楼阁交互融合,造型构筑别具匠心,花卉果木葱笼满目,艺术精品俯仰即拾,集古代建筑、园林、雕刻、诗画、灰雕等艺术于一体,突显出中国古典园林庭院建筑中“雄、奇、险、幽、秀、旷”的特点。布局形成前疏后密,前低后高的独特布局,但疏而不空,密而不塞,建筑造型轻巧灵活,开敞通透。其园林空间组合是通过各种小空间来衬托突出庭院中的水庭大空间,造园的重点围绕着水亭做文章。
全园最高处就是凤来峰石山,是以古代经典的“风云际汇”石山构图,以宋代被列为贡品的山东花石岗石砌成,共用了近三千吨石,全高12.8米,是广东省内最大、最高的花石岗石山。石山上有小径,一棵古榕穿山破石而长,还有人工瀑布,凌空飞泻而下,清澈的水流声让人瞬间放空,忘记所有烦恼。
全景达到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气势不凡,虽由人造宛如天开的境界。峰下水池几块“汀步”踏石,引导游人进入山洞,考究细水长流的古井。水池内的金鱼硕大无比。瀑布下的那个长形大湖被石桥和波形花墙隔开,读云轩的一边水平如镜,凤来峰的一边水花四溅,流波不倦,形成一湖之上动静两种景观。
看介绍,观瀑亭墙上有两幅雕塑,靠门口的是以李白名诗《望庐山瀑布》为意境的观瀑图;另一面雕塑题为“秦时明月,汉国山河,高山流水,琴瑟长鸣。”图中“竹林七贤”中的嵇康手挥五弦,正弹奏《广陵散》,琴间慷慨激昂,寄托怀古之思,而旁边的刘伶持酒聆听,若有所悟。两幅灰塑都十分神似,值得细味。可惜我们没有上去。
沐英涧景区主要由游廊、小桥、花径、假山、荷塘、水榭组成,中央的玲珑榭是整个分园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从凤来峰下一个小门出来,是一面扇形花墙。花墙上的几扇大窗,每扇都用铁花、金箔、陶瓷巧妙地装饰,是设计者为清晖园专门构思的,每个扇窗从不同方位望进去都有一番景色,好似一幅幅扇画,达到步移景换的设计效果。
花墙尽头有座半月形小亭,曰半月亭。实际上是个园门,做成半月亭式,亭角上还有精致的鎏金木雕装饰。穿过亭门,即是玲珑榭。玲珑榭位于八角环流的池水中央,榭外混种各种名花异木。榭上有块题匾“八表来香”,因为坐在榭内,无论是何时节,都可以闻到四面八方吹来花香。榭内八面全是木制装饰的玻璃窗格,窗门上有八块红片玻璃,是清代留下的玻璃制品。
玲珑榭的四周分别有“春、夏、秋、冬”四座石山。其中座落在西面的是“秋石”,它是用黄石所造,旁边种有枫树、乌柏、桂花、紫藤等植物,渲染秋天的气息;座落在北面背阴之地的是“冬石”,石料取自江苏湖洲的太湖石,石面泛白,有雪景之意,构图选用元代袁江的“富贵玲珑石”,作一屏风状;东南面置于晨光可照之处的是“春石”以英德石所造,配以松皮石造成的石笋,周围再种上竹树和灌木,突出奏纤弱和清秀的感觉;“春石”后面是“夏石”,也是本园的主峰——凤来峰,是用前面所说的贡品山东花石岗石砌成的山峰。
园内最高的建筑物为“留芬阁”。据说当年园主状元黄士俊于明代历任礼部、户部尚书。后明覆灭,黄士俊将旧的奏章和著作全部烧毁,蛰居楼上,不下地面,以示尽忠明室,不踏清朝土地。这种建筑物很适合广东地气潮湿的特点,但在古代只有富户人家才有能力兴建。留芬阁分三层,首层窗上镶有至今仅存于世的六块清代“八仙图”余下的蓝片玻璃,具有很高的文物收藏价值。
清晖园内的对称之美赏心悦目,自然与人造的融合,亦可窥得极致的美感。
置于池水中央的八表来香亭,八角形的建筑构造、四面皆窗的设计,让其整体通透、八面玲珑。就连走在古朴雅致的连廊,也让人十分舒心放松。
说到清晖园的特色,很难不想到这里独有的彩色玻璃,就是在广东另外两大名园梁园、余荫山房见到的满洲窗(见本人的携程游记《广东四大名园之梁园:水石荟萃,窗合中西》)。
园内装饰门窗的彩绘玻璃都是清代名贵的套色雕刻玻璃,以金片为极品,蓝片、红片次之,这三种颜色清晖园都有。一眼看去,炫彩夺目,是古典园林中罕见的装饰风格。爱死了这些花色窗棂。
在沐英涧入门处上方,嵌有八片“金片”,片上的雕刻作品为清乾隆年间的“羊城八景”,是目前仅存于世的清代旧羊城八景玻璃制品,被鉴定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此外,留芬阁首层窗上有六块“蓝片”,从蓝玻璃望出去看到的是雪景,亲测过,真的如此;玲珑榭门窗上有八片“红片”。
更有诗人郭沫若在顺德视察时,游览了古雅质朴的清晖园后,为之题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七律诗。虽然郭沫若的情感生活让人嗤之以鼻,他的诗我也不大喜欢,但还算是个著名诗人吧。诗中那句“千顷鱼塘千顷蔗,万家桑土万家弦”还是具有高度的艺术凝练性,令其传诵一时。
清晖园既然是状元之园,自然围绕着“状元”做文章,不得不提的是园内的状元菜肴让人耳目一新。
明穆宗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顺德开县后第一位状元黄士俊出生;黄士俊妈妈出生于殷实人家,坚持用鲮鱼喂养孩儿,六年后,顺德酱鲮鱼、鲮鱼饼等工艺逐渐完善,顺德鲮鱼闻名遐迩,或许是因为鲮鱼富含DHA脑黄金,三十余年后,黄士俊高中状元,“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朝堂之上,黄士俊才思敏捷,以应对自如的文采获点为状元。黄士俊中状元的功名激励着后世的黄氏族人,家族后世涌现出众多以读书光耀门庭的族人,顺德随处可见的那些散发着书香的深宅大院就是明证。直至今天,顺德黄氏宗族仍纪念这位状元,“天地之性人为贵。”
状元及第粥、鲤鱼跳龙门、状元饼、进士糕……你听说过这些菜式吗?以谐音、传说故事、美好祝愿构成的全国各地各种状元菜肴,直观地表达人们对金榜题名的渴望与祝福,也令这些充满吉祥寓意的美食成为长盛不衰的民间佳肴。这桌充满“状元味道”的菜,在留芬阁一展风采,只是秀色不可餐。
墙上的电子屏幕不时变换着菜式的画面,彰显顺德美食的精髓,吃在广州,味在顺德,在清晖园也得以体现。
我游览过的广东三大名园中,数清晖园最古朴清雅,灰墙黛瓦,幽深清空,集明清文化、岭南古园林建筑、江南园林艺术、珠江三角洲水乡特色于一体,是岭南园林的杰出代表。清晖园内碧水、绿树、漏窗、曲廊等与亭台楼阁交互融合,园中处处景致都别具匠心,一步一景,移步换景,颇有苏州园林的韵致,让你无法忽略它穿透岁月长河带给你别样的美,那是一种与天地自然融合的美,让你不忍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