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景点介绍 > 四川印象:成都武侯祠•锦里

四川印象:成都武侯祠•锦里

  • 发布时间:2024-08-22 08:45:29

成都予外人的印象有二:一个是国宝大熊猫,另一个就是美食。自从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不仅减少了洪水为患,还引来了江水灌溉农田,川西平原迅速发展起来,成都人口急剧增长,据说在秦汉之时已是闻名的都市,三国时期更成为蜀国的都城。

成都市中心西南有一座祀奉诸葛亮的武侯祠,十几年前在祠堂的东侧新建了一条仿古街,命名为“锦里”,与同期复建的“宽窄巷子”构成两个热门景点。宽窄巷子为游人展示的是成都旧日大户人家的宅院,而锦里的主题则非常简洁,只是一个字:吃,整条街上的饭馆、食肆、小吃摊档不计其数。

农业社会普遍重视吃,“民以食为天”,古今中外概莫如此。如果翻看人类历史,欧洲大陆的南部气候温暖,是古老的农业地区,意大利人、法国人、西班牙人创造出了大量美食,而北欧和英伦三岛气候寒冷,森林和草原适合放牧,只能大口喝酒,大口吃肉。

反观东边的亚洲大陆也是如此,中国人擅长鼓捣吃,越是南方食品越精美丰富,到了东北就变成了乱炖,再到蒙古和西伯利亚,就只剩下了烤全羊或干脆把羊肉用白水煮着吃。北方人自言豪放,实是无奈。

相比于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南部农业社会生活稳定,邻里间相拥相依,农业生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活有忙有闲,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吃。

农业社会还有一个优势,就是食材来源丰富,这种优势是游牧民族完全无法相比的。除了南方地理环境的优势,物种来源更加丰富多彩,农民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春天播下种子,秋天收获果实;畜养家禽牲畜,可以把每一点边角下料都物尽其用,绝不浪费。

如果说广东人在食材多样性方面首屈一指,那么四川人在这方面展示出的才能一点也不弱。

四川人创造出来的麻辣烫,已经把撸串发展成一种文化,几乎把所有能吃的东西都能串起来撸。

看来不交流就会落后,维吾尔人搞了几千年,串上还是只有羊肉,撒一点盐和孜然放在炭火上烤。反过来看看四川人烤出来的串,品种和口味之丰富,让阿凡提大叔都不好意思在成都街上摆摊卖串。

成都平原历史上与外界交往频繁,有一种红糖锅盔的面食,我怀疑应该是来自汉中。秦汉时期,长安始终是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三国时期北方人侵入四川建立蜀国,川西平原与汉中平原的人员往来不断、战争不断,这种食品很像是一种军需食品。

锦里的小吃我就不再一一点评,吃的东西大家只能亲自去“尝”,而不能靠“看”和“听”来体会。

锦里有许多装潢得很不错的餐馆,复古的格调让人感觉很温馨。

近些年全国各地都建起了许多复古的旅游景点,出售的商品却大同小异,除了地方特色的饮食之外,如何提供有特色的商品来吸引游客,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锦里街上商号间的“闹”与“静”,界限十分分明。

但是街上一些画廊的生意却还不错,能够吸引到不少游客。有一个雕塑馆也吸引了不少游客,艺术家现场为游客塑像,人物造型抓得很准,水平很不一般。

还有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街边的掏耳朵,这大概是四川特有的一种服务,能抓到不少外地游客。

锦里为武侯祠景区的一部分,整个景区是一座不小的公园,占地面积3.7万平方米,内有“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景区内除了祭祀诸葛亮、刘备的汉昭烈庙,刘备的惠陵,还有民国时期四川省主席刘湘的墓园。

武侯祠起始于223年刘备所建惠陵和嗣庙,唐宋时有所增建,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年间复建。文革期间,红卫兵进入武侯祠,拟将神像和寺庙拆毁,但因上级干涉而幸免于难。

友情链接